【#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分类教学策略初探》,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诗词分类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孙贺婕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0期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古代文学中的一块瑰宝。学习古诗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但是由于这些诗词语言凝练,背景遥远,内涵丰富,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理解每首诗词的内涵比较困难,学习兴趣也不高。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究古诗词分类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树立古诗词分类意识,化难为易。贯彻古诗词分类教学策略的课堂,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另一方面能使学生通过比较学习触类旁通,进一步感受到古诗词之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 分类 教学策略 思维导图 触类旁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158-02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题材丰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养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可见学好古诗词至关重要。但是现今古诗词教学却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缺乏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2.教法千篇一律,重字词讲解,轻意境感悟,以致学生无法真正汲取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精华。 二、古诗词分类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教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古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通过不断探究,总结出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在古诗学习上事半功倍。将学生在不同学段要求掌握的古诗进行归类整合,进行古诗词分类教学,一能让教师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清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效率;二能激发学生对同类诗词学法的探索,帮助学生体会同题材诗歌相似内容、情感的不同表达,激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意识。三有助于提高学生整合、提炼信息的能力及阅读理解力。 三、古诗词分类教学策略
(一)巧用导学案,先学后教,突破难点
古诗词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1.语言凝练,年代久远,部分字词有古今义;2.需要学生对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有一定了解;3.需要学生想象画面,入情入境;4.需要掌握诗歌节奏、韵律。为此,可借助导学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古诗词的效率,解决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题。引导学生“先学”,即在教师统一授课前先进行自主、充分的预习并梳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二)分类吟诵,内化情感
虽然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对古诗分类策略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但是吟诵却是各个学段对学生学习古诗的普遍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各个学段都对学生学习古诗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其中三个学段的共同要求便是“诵读”,“诵读”是学习古诗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及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进行重新归类、整合,编撰一本古诗词分类教材。以“周”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每周的诵读活动。教师可在期初根据古诗词分类教材制定周诵读安排计划,营造诵读氛围,增强学生的古诗词分类意识。在这样有规划的引领下,学生可逐渐达到熟读成诵的目标,语感也逐渐增强。 (三)分类教学,探究异同
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古诗词分类意识,引导学生建立比较阅读观。以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中的“古诗词背诵”模块为例,《芙蓉楼送辛渐》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都是送别题材的诗词,因此我在教学中把两首诗词进行整合,将古诗词分类教学策略运用到课堂实践中——我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时,先教给学生三种方法:背景会意法、图文结合法、想象补白法,后引导学生对同类型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进行自主学习:我为学生提供这首诗的背景、图文资料,让学生从中提炼出有用信息,先自主学习、再合作探究。学生经过比较,发现虽然这两首诗词题材相同,但是诗风却不同。在人教版全十二册教材及《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七十五首》中,除了上述两首诗词,《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等也是送别题材的诗词,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可以将这些同类型的诗词编入“资料袋”中,引发学生比较阅读,探究这类诗词的异同。 四、结语
古诗词分类教学的精神内核在于整合信息、提炼信息、触类旁通。它能为古诗词教学创设一种“秩序”,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过程更有条理,学习效率更高。当学生能树立古诗词分类的意识,以比较的视角学习古诗词时,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就不再只充斥着枯燥乏味的字词讲解及机械性的背诵,这样的课堂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合作学习、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生本课堂、高效学习,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雷丽霞.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J]. 学周刊,2017,18:219-220. [2]芮琼,倪鸣.以“学”为中心的小学古诗词分类教学[J]. 小学语文教师,2017,Z1:128-1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c5a3c37b6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