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

2023-05-27 13:26: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思想》,欢迎阅读!
手稿,浅析,经济学,本质,哲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1844经济哲学手稿》中人的本思想

作者:陈静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4

摘要: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是马克思探讨所有问题的源泉,所以马克思在扬弃了之前哲学家们有关人的本质问题的结论后,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断。本文主要分析马克思在1844经济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脉络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类;本质;劳动异化;实践

1 1844经济哲学手稿》对人的类本质的规定

本质,是指一个事物成为他自身而区别于他物的最根本的特征和规定。人的本质,即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其他的根本特点。在《1844经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通过生产动来区分人和动物的本质,动物生产纯粹是为了满足肉体的需要,但是人的生产活动是摆脱了肉体需要的活动,才是真正的劳动生产。在他看来,生产劳动之所以可以来区分人和动物是因为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生产才是真正的劳动,自由、自觉是人类生产区别与动物生产的根本所在。自由就是免除外在的束缚,人越是摆脱外在的束缚,人就越自由,人通过对象性活动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对象中去,在这一过程中就是实现人的目的和自己的自由。指人可以认识到自己在干什么并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因而应该是一种自觉的活动。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在活动中创造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本质、属性及关系,这是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所做的规定。 2 1844经济哲学手稿》对人的类本质现实的批判——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在对人的类本质所做出规定之后,开始将目光从类转向个体,即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1)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在《1844经济哲学手稿》中写到,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和外化。人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外在对象来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需求,但是外界不能自动满足人的需要,所以人必须通过劳动来改变外在对象的自在形态。实际上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劳动工具和对象,那些没有劳动工具和对象的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那些拥有劳动工具和对象人。劳动者作为体力和智力的结合体,他劳动得越多,生产的产品就越多,被雇佣者所占有和支配的劳动产品越多,他自己所剩余的东西就越少,也就是说劳动者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手创造出来的反对自己的物质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己就越贫困。相反,雇佣者总是在不断的想办法使劳动者支出更多劳动从而使其占有更多的产品。这都体现了,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作为异己的存在物是与劳动者相对立,也就是劳动产品发生异化。 2)劳动活动的异化

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原因,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没有劳动工具和对象的人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那些拥有劳动工具和对象人,这就必然导致这些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交由雇佣者控制,使劳动过程脱离劳动者控制,就会产生劳动过程与劳动者相对立,这种劳动就成为被迫的强制性而不是自觉自由的行为的,成为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马克思认为:人在劳动中创造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是人们获得和实现自身自由的源泉,因而它的本质是自由的。但是实际情况是,在私有制下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所以这时劳动活动发生异化,它不是满足劳动者本身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之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3)人同类本质的异化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创造对象世界,这就是对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自我确证,因而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但是在私有制下,劳动活动却是异化的,人把劳动仅仅当作谋生手段,把体现人的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当作谋生的手段,人失去了自己的类生活和类本质,个体的人与类相分离,也就是说人越来越不成为人本身,人与人的类相异化,把类本质变成异己的本质,把自由自觉的劳动变成被迫的、痛苦的东西。

4)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人同类本质的异化、直接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和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雇佣者的自由是通过夺取劳动者的自由而实现的,劳动者自己的本质力量在他人身上却表现出自由自觉的性质,所以雇佣者就是资本的化身。于是人变成了非人,不把别人当做人看待自己也不再是真正的人,所以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本质都处在异化关系之中。 3 1844经济哲学手稿》对人的类本质讨论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立足于生产劳动去揭示人的类本质及其特点,这是批判地总结、分析、改造全部旧哲学所取得的新成果,实现了人的本质观上的哥白尼革命。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到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从亚里士多德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到拉美特利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是机器,都体现了对人的问题的探索。马克思认为,劳动生活是人的类生活、类特征,正是由于劳动,人成为现实的存在物,成为自由的、普遍的、社会的和实践的类存在物。 其次,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为理解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基础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本来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但在现实中,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变成了异化劳动,成为维持人肉体生存的手段。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异化的分析认为劳动实践对人和社会关系的决定作用,决定人的本质及其社会系的最根本的东西是劳动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再次,马克思在《1844经济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三种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是从不同维度出发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从区别于动物的人作为类的向度进行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区别人与人的人作为个体的向度进行,这两种规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为作为类本质存在的人在逻辑上先于作为个体本质存在的人而存在,而作为个体本质存是作为类本质存在的人的逻辑结论。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从某种特定的角度来讲,在内涵上比前两种人本质的观点更深刻,它不仅涵盖了前两个界定的内容,且揭示了前两个界定的原因。因为人的满足需要的创造性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不仅仅是满足需要的手段,而且其本身也将逐渐成为人的需要的内容,所以二者也统一于人的需要。

最后,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也为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基础。按照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理论,人与自然既非两极对立的关系,也非直接同一的关系,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的既否定又统一的关系,即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但同时也是不断挑战自然、超越自然的。 参考文献:

[1] 1844经济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2]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 韩学本.1844经济哲学手稿》论析[M].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8fb3c4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e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