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2023-01-12 20:28: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名词解释,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理学课件要点



1、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3、高等教育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科学 4、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知、情、意 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5、认知过程:外界事物(属性/特征)感觉(整体联系/整体关系)知觉(贮存/再现)记忆(规律/举一反三)思维

6、情绪过程: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状态体验。

7、意志过程: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8、心理特征: 在知情意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是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9、高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心智成熟,心理品质提高。知:向高级方面完善;情:丰富、间接、理智、社会化,易爆发、外露;意:有目的地努力、有相当的自控能力;自我意识:高度的独立、更为深刻,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

10、学生的学习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学习 11、桑代克-教育理学的创始人:尝试-错误 备率、练习率、效果率)

12、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强化——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事件。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加反应概率的手段。

13、应答行为: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操作行为:不与任何刺激相联系,是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4、强化:正强化:当一个刺激跟随在一个操作反应之后,并能提高这个反应的概率;负强化:当排除一个跟随在操作反应之后讨厌的刺激,并能提高这个反应的概率;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15、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学科基本结构的获得不是靠灌输,是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

16、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新知识(非人为/实质性)认知结构。

17、有意义学习:客观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想学、能学。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认知结构中具备了适当的知识基础(同化点)

18、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替代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后果而发生的替代学习观察学习的类型:直接性的、抽象性的、创造性地。 19、知识学习的界定: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名称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别名 描述性知识、记操作性知识、

1



忆性知识

线索的提取 有意识的

学习的目的

物,获得语义

20、广义知识学习阶段:

学习



学习 知识 知识

知识

过程性知识 不一定有意识 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 提取与应用

回答“是什么”问题

对外办事(智慧技能)

对内调控(认知策略



21、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

22、元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

23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复述策略: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集合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简单加工策略: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精细加工策略: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 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质疑策略 激疑、释疑、存疑。 深造自得策略 熟读精思策略

25学习迁移的分类-特点:特殊迁移(要素组合)般迁移(原理原则)水平迁移(同一水平)垂直迁(非同一水平)顺向迁移、逆向迁移、正迁移(促进)负迁移(干扰阻碍) 26相同要素说:学习情景与迁移情景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

26关系转换说:两个情景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顿悟。

27、元认知策略: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

28、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给定: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目标状态;障碍。

29、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30、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于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定势。

31、创造力与创造: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真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 言有独创性。

32、智力与创造: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只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




33、动机: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学习动机:是指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动机的产生:需要(诱因、期待、激活)动机。

34、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35、学校情境中的动机:认知内驱力(求知欲):好奇 (成功)期望值——内部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成就欲):能力-成就-地位-自尊感。附属内驱力:与长者在感情上有依附性,可获得派生地位,符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而行动。

36、动机、行为、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37、麦克兰德:动机高:喜欢承担责任、开创性工作动机低:喜欢风险小、独立决策少、成功率大或小。 38、阿特金森:力求成功的动机:喜成功率50%的任务;避免失败的动机:喜易完成/极难完成的任。 39、韦纳的归因说: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

40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41、行为的发生:先行因素-期待:效能期待: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自我效能感,结果期待:对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结果的推测→某一行为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结果因素-强化。

42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个体成败的经验直接经验;替代经验(比较过程、提供信息的过程)个体的归因方式 :外归因(自我效能感影响不大)内归因。

43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设置合理目标:可激发学习的动机,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让学生知道距离目标的远近,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利用竞争与合作,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行归因训练。

44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组织和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独特方式。两者的联系认知风格学习风格组成部分,两者都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两者均在环境影响下通过交互作用发展起来的。两者的区认知风格-先天因素;学习风格-后天形成,认知风格-与智力无关;学习风格-与智力有关。

55、认知风格:场独立:内在参考而不是外在参考去知觉事物,思维灵活、偏爱自然科学、内在动机为主。场依赖:较多地依赖外在参考去知觉事物,习惯解决熟悉的问题,偏爱社会科学、易受暗示。

56自我意识的结构:形式:自我认识认识(自我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情感(自尊)自我调控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内容:生理自我生理属性;社会自我社会属性;心理自我心理属性;观念:自我 个人对现实自己的认识;投射自我想象在他人中的个体 ;理想自我希望达到的完善形象。 57、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大一:具一定的依从性和盲目性;大二、大三:理想成份较多,易想入非非;大三:自我意识的矛盾逐步稳定;青年中、晚期自我意识转化、稳定的关键时期。

58、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总体发展水平较高,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人的评价比较一致,自我意识的形式来看,是协调统一的。自我识的发展随年龄上升而发展,大三为“转折期”,具较

2



明显的时代特点。自我认识发展特点:更具主动性,

自觉性,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具片面性,自我念的变化更具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稳定性。自我体验发展特点:丰富性和波动性;敏感性和情境性;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自我调控发展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完善增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性。 59、高校学生群体与群体特征:群体的概念: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三人以上的人群。群体特征:有一定共同目标,组织化的人群,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 60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社会助长(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增加了内驱力。社会惰化(三个和尚没水吃):群体一起完成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个人在群体中的责任意识减弱。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得到加强,是一种观/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增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责任分散;社会规范的压力。从众:人们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61、皮亚杰的品德发展段论:6-10岁:他律阶段尊重准则,从行为后果判断行为的责任。10岁以后:自律阶段社会公正感,着眼于行为发生的意向上。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能意识到规则的存在而不能遵守。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62、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前世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行为的后果判断行为的好坏,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世俗水平:好孩子”取向阶段-从行为者的意向去评价行为,维护权威/秩序的定向阶段-相信准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序。后世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道德的判断灵活了,普遍的道德良心/原则定向阶段-基于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道德原则来判断。

63、心理健康的界定: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64教学交往心理:成见效应:一人对另一人/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品质。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新近效应。定型效应:对某事/某人的固定印象,导致认识人的简单化和成见的产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d0a5e55bb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d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