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秋天:两种不同的现代散文美]关于秋天的优美散文》,欢迎阅读!
[秋天:两种不同的现代散文美]关于秋天的优美散文
解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关键词语(句):悲凉、一碗浓茶、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扫帚的丝纹、潜意识下的落寞、深沉、秋蝉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黄酒/白干、稀影馍馍、鲈彭大蟹、黄彤骆驼
钱理群先生在《品一品故都的秋味》中批评过一种分析作品的线性的思维模式:时代是苦闷的,作家必定时时处处陷入单一的苦闷中,他写出的每一篇作品必然充满单一的苦闷感。④在分析郁达夫的这篇文章时,这样的模式曾经风行一时,产生过大同小异的赏析文章。诸如: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遣活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由于作家身处的时代在作家内心投下深沉的忧虑或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因此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情感色彩。②这样的分析是很离谱的。在一篇艺术性的散文中,投上一层主观感情色彩居然成了问题,言下之意,不带主观感情色彩的散文才是正宗。从这里可以看出,困扰了我们近一个世纪的机械唯物论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至今仍然蒙蔽着一些并不缺乏写作能力的
论者的眼睛。
艺术性散文并不是科学小品,它的生命就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作者主观的感情,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如果在这一点上含混不清,就失去了欣赏的前提。
分析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困难还在于:文章中的趣味和中学生的情感经验有很大的距离。对刚刚毕业的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凭直觉就能感到文章挺好,但是多数说不清好在何处,许多学生读后的感觉是很一般,也有人觉得不太好,仅仅是出于对郁达夫大名的景仰而不敢贸然直言。多数学生感到十分茫然,不甚明白,为什么要把这样的文章选到课本中来。
问题之所以产生,是看不清楚的,只有还原到丰富、复杂的背景中去,才能有所发现,万绿丛中一点红,有了绿色作背景,红色哪怕只有一点,也有足够鲜明的视觉冲击力。
比较有两种,一是同类比较,二是异类比较。同类比较要容易一些,异类比较,需要的抽象力度要高的多。这是因为,比较不同类作品,要在相似点上进行,就需要撇开各自丰富的属性,仅仅抓住一个共同点,这是需要抽象的魄力的。同类比较,相似点是现成的,比较就相当容易。《故都的秋》,孤立起来看,特点并不很容易看出来。找一个同类作品来比较,例如
老舍的《济南的秋天》中,就不难抓住分析矛盾的契机了。
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6f91dfa58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