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议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方法》,欢迎阅读!
浅议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方法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诗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让学生领略诗词的美感,学有所得应讲究方法。学生属于缺少审美经验的青少年读者,学生阅读诗词的印象是诗词中描绘的形象,对诗词的意象、艺术风格,诸如雄浑、豪放、飘逸,绮丽、纤穠、幽婉、婉约、清新、典雅、古淡之类的概念,是模糊的、笼统的。因此,对这个群体来说,读诗便只达到"不求甚解"的效果。要求青少年学生理解诗词的艺术风格,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诗词鉴赏,首先要了解诗词艺术风格的由来。本文旨在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而对这个问题作概略的探讨。 一、古典诗词"意象"与"艺术风格"
古典诗词某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实质是一种感性的、形象的思维的产物。诗词中每一个标志风格的形象体现了具体的意境,多个意境集中,以其画面、色彩、气氛、感情基调的相近或相似之点,融合出为一种美的意境类型,取其传神之点,就得出"豪放"、"婉约"等艺术风格的评价。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诗词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表述为"形象--意境--概括"的过程。
从"意境"到"艺术风格"由诗评家们通过分析、比较来完成,这里要说明的是,从"形象"到"意境"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通过实例去了解。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提到:"元轻白俗,郊寒岛瘦。"(1)以"寒"、"瘦"论孟郊和贾岛的艺术风格。"寒"指诗的一种清冷的意境的美。"瘦"是单薄、孤寂的感觉。我们不妨读两位诗人的作品,孟郊的《秋怀之一》:"孤骨夜虽卧,吟虫相唧唧,老泣无涕洟,秋露为滴沥。"一诗中,秋虫悲鸣烘托穷苦的身世,秋露与涕泪表现深深的凄凉情怀。贾岛的大多数诗篇感情清冷,表现寂寞孤独的情怀,例如《秋暮》:"北门杨柳叶,不觉已缤纷。值鹤因临水,迎僧忽背云。白须相并出,暗泪两行分。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全诗的境界是迫促狭窄的,奇僻凄寂,只写得垂泪苦吟的诗人独立于秋日之中,连周围景物也寥寥无几。显然,"寒"和"瘦"是苏轼对孟郊、贾岛的诗的一种感觉、体验和感悟,这种感悟来自诗中"秋虫"、"秋露"、"杨柳"、"秋水"的形象的描画和概括,它们触碰了读者的心灵,同时也承载着诗人的情感,由此产生了"意象"。 意象的产生过程从没有离开过感情和灵感,是一种极之直觉的感性思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赋予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某个意象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这并非出于某个诗人一时的创造,而是经过历代诗人反复地继承、运用、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这些意象在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运用、发展过程中便渐渐积累了厚厚的文化意蕴。 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过:"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意象创造了诗的境界、美的类型,它是可感的,具体的,传神的。它诉诸于我们的想象,触发我们的美感联想,而不是概念、分析、推理、判断的理性思辩。"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经过"形象------意境------概括"的思维过程,形成诗词的艺术风格。捕捉意象,领会其寓意,就能体味诗词的意境,从而总结经验,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因此,指导青少年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我们何不反其道而行之,放开那些"繁文缛节",先不
提抽象、玄妙的理论,还之以朴素的思维方式,唤醒青少年学生年轻、灵动、敏感的心,从诗词的意象展开联想,着重"心读"。 用心来感触,心被诗词感染才可谈到品诗。捕捉诗词中的意象相对于学习艺术风格的理论,更适合缺少审美经验的青少年学生。感悟诗词意象,目有所见、耳有所闻,这是鉴赏诗歌的突破点。 二、古典诗词"意象"的几种常见表现形式 1、借助意象,烘托情思
月亮在许多诗人笔下多是思乡、念亲的代名词,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月更明。一轮明月浸染了诗人感情,这种意象蕴涵的情感比较直白,学生有一定的心理积淀,较易理解。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属此类的意象有"夕阳"传达了凄凉失落、苍茫沉郁的情绪;"流水"多是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以意象寄寓诗人的品质
菊花没有牡丹的艳丽,也不能与清雅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寓诗人超凡脱俗的风尚。梅花在不畏严寒,傲立冰雪世界,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幽雅淡远,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则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巧用意象的典故和谐音
杜鹃鸟的典故来自一个古老的神话,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杜鹃啼血"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鸿雁"指代书信的意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普遍运用。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刘禹锡《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fe5f6d412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