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端砚以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端砚为例

2022-07-24 10:39: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论端砚以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端砚为例 》,欢迎阅读!
端砚,青岛市,馆藏,博物馆
浅论端砚以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端砚为例

作者:王明华

来源:《文物世界》 2011年第3



砚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到春秋时期砚台基本成形。自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开始参与砚的制作,包括设计砚式、题名铭文及选择砚台石料等。古砚的材料丰富多样,除中国四大名砚的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以外。还有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共几十种砚材。下面对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赏析。

一、端砚的来源与种类

1.端砚的起源与产地:

端砚石始出于唐朝武德年间(618626年),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一带。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2.端砚的“石品”及“石眼:

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纹构成端石的“石品”。如:蕉叶白、荡青花、鱼脑冻、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冰纹等。上等的端溪砚石因石质细腻,有呵气即可研墨的特点。

石眼是端溪砚中天然生长的如鸟兽眼睛状的“石核”。端砚石眼一般呈翠绿、黄绿、米黄、黄白或粉绿等色,大小不一,3~5毫米不等,个别大于7~10毫米。

二、端砚雕工与鉴赏

1.因材施艺

“因材施艺”是端砚刻制的传统技艺之一,它可以反映出作者在审美造型、书法绘画、雕刻乃至文学艺术的修养和造诣。因此,首先要理解端砚雕刻的目的,端砚的制作不是为雕刻而雕刻,而是有目的的艺术加工。因材施艺是端砚雕刻的关键。有人会认为:优质砚材就要精雕细刻,尽量多花工;中等砚材在雕刻上可少花些工;下等砚材就不加雕刻。其实,有时正好相反,一块完美无瑕的优质砚材,应该不加雕饰,稍加磨平就可成为非常高级的端砚——平板砚,反之硬要雕刻些什么,不仅是画蛇添足,而且破坏了砚石的完美,大大降低了它的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以说端砚的雕刻,是在于用雕刻来掩饰砚石中的瑕疵,目的是使有瑕变无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设计者根据端砚石材的石色、质感、砚石性能、特征和外形先进行构思设计然后进入刻制。从构思至刻制的整个过程都贯串着“变有瑕为无瑕”,所以,最完美的设计图,也经常要改动,因为在刻制过程中,遇上烂石、裂痕、铁线或虫口或设计去掉,或以雕刻来掩盖,从而突出优质的部分包括名贵的石品花纹作砚堂。除石眼外,鉴别端砚的石质优劣,鉴赏端砚的石品花纹都集中在砚堂,有些砚的砚堂会开得小些,浅些,有的砚雕刻得繁琐些。端石眼更是如此,从表面很难看清石眼的位置和数目,常常在凿开后才改变原来的构思和设计。目的是为了突出端砚石的石质以及名贵的石品花纹,更好地体现出端砚的艺术效果。

2.雕刻中的“动”与“静”,“线”与“面”

优秀的端砚雕刻艺术,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雕刻、诗文、篆刻于一体,特别是“文人砚”更是如此,中国的传统书法绘画,雕刻乃至诗文,均呈现飞舞的“动”感,这种动


感,往往又通过线条去表现,虽然“线”也有静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表现“动”,传统的端砚雕刻艺术,非常重视“动”感。可以说是借鉴了古代的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中“动”的表现手法,并注意处理好“动”与“静”的和谐统一。端砚雕刻中的动感,除了在雕刻物象形体动态中反映,更重要的是通过线来表现,目的是增强活力,增添生气。例如: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翁方纲铭端砚”(图一、图二)中的云纹,线条清晰流畅,艺人在雕刻云纹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云的动感,其次是祥云萦绕,这方端砚的整体构图,给人以宛如流云在漂“动”的感觉;又如青岛市博物馆馆藏“桃形端砚”(图三、图四),此砚上的几片桃叶和桃子,艺人在雕刻时十分注意以线条表现赋予其生命力,使之有鲜活和飘逸的“动”感。以上两件作品,除了在雕刻上表现出动态的刻画,同时还注意对比,即“动”与“静”的对比,“线”与“画”的对比,“粗”与“细”的对比,这样直接加强了动的感觉和效果。使端砚的石质与艺术加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正如著名画家李可染给“中国端砚展览”的题词:“天工人工,两臻其美”。

3.砚铭鉴赏

砚铭内容丰富,文辞精炼,含义深刻,形式多样。书体篆、隶、楷、行、草俱备,多出自书画家之手,不少为非常珍贵的书法作品和艺术品,是鉴赏端砚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铭”的含义前人解释为“证也”。这个“证”有它的特定环境和特殊意义,它可以单独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清梁绍壬的《两般秋雨盦随笔》云:“铭之为体,于诗词外另具笔墨。”“铭”的范围不限于墓志铭,不限于碑刻、石刻,更古的时候多刻于或铸于钟、鼎、日用器物以及丰碑大碣,秦汉时多刻于碑或石阙。之后“铭”更多见于“日用之器”,如砚台、砚屏、砚盒、笔筒、笔洗、墨床、纸镇、砚滴、臂搁、印盒等。砚铭最有意义和最有艺术价值的,尤属端溪砚铭。如前面提到的“翁方纲铭端砚”,其砚底部的铭文是“塔崕异产:温于韫玉腻于脂,出水青花墨满池。知有珊瑚人往近,随身终日见琉璃”,此砚铭文辞凝练,简单地叙述出端砚的产地、材质。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三、对古端砚鉴别的一点看法

鉴别古端砚一定要了解端溪各坑的开采历史,比如麻子坑是清乾隆年间才开坑采石的;又如宣德岩是明宣德年间开采的,宋坑和坑仔岩均是宋代开采的……这些都应该了解。那么出现“明端溪麻子坑”,就只有两种可能,其一确为麻子坑砚石,而非明砚;其二肯定它是明砚,那就不可能是麻子坑。上述现象的确存在,而且有些还出自个别权威之判断。此外,明清之古端砚大都会有铭文,铭文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除了有多种文体和书体外,镌刻也有多种的刀法和技法,因此还要研究书法、金石,学习识别历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的书法家、端砚鉴藏家的书法字迹。也有部分铭文是别人代笔和代刻的,例如:青岛市博物馆馆藏清代“纪晓岚铭端砚”(图五),底部的铭文:“石出盤涡,阅岁孔多。刚不露骨,柔足任磨。此为,内分而外和。康熙甲子九月望日晓岚铭于京师”。笔者认为,其中的内容应是本人写的,书法则出自他人之手。所以说铭文中书法的真伪,对鉴别古砚非常重要,经常研究和分析比较历代收藏家和书法家的字迹,可以悟出心得。如果其铭文是真实的,就可以肯定为某人用过或珍藏过的古砚;反之,就是“仿古砚”了。如不久前出版的《古砚指南》一书中所载明兰亭砚,此砚铭文字体不规范,出现多个简体字;字写得很差,不像古人所写。古端砚和其他文物一样,民间收藏的除了部分墓葬出土之外,大多数是传世品,其中良莠不齐,精品和珍品只是少数,其中不乏后代仿前代,后人仿前人之作。

综上所述,端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有着极高的使用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千百年来,端砚以其独有的艺术神韵著称于世,记载着华夏文明与辉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艳丽的奇葩。

(作者工作单位:青岛市博物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84de5d2b6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3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