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书札记》,欢迎阅读!
《弟子规》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这是讲如何读书,要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是要我们集中精神,读书不可以开小差,要专注,专注才能够深入领会经文的意思,一个人他学习好不好就看他能不能专注。(熟视无睹、有口无心要不得)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是讲学习一定要按部就班,读这本书就要把它从头到尾读完再开第二本,不要看著这本想著那本,这样就会搞乱。一个人学习如果能够注重这种方法,他其实成功的就快。(细读、精读消化的才好,别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碍不通或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茅塞顿开)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应随时做笔记,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明白它的真义。(还要手到;不耻下问)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浮躁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老子》第六十四章
之一
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释义: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一步迈出来的(从脚下开始的)。
感悟:万事起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荀子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是也。 之二
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释义:人在做事的时候,经常在几乎就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做事要像刚开始那样慎重认真地对待最后的环节,那样就不会失败了。 感悟:“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失败往往在于不够坚持,善始善终方能成事。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功在不舍。锲(雕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也。
读书是件快乐的事情(2008-12-26 18:55:21)
最近一段时期,看了不少书,当然主要是历史方面的。主要有《汉代风云人物》、《帝国的终结》、《品三国》(易中天),《明亡清兴六十年》、《正说
清朝十二帝》(阎崇年),《流血的仕途》上下(曹昇),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之项羽,《明朝那些事儿》(1—5)(当年明月),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唐高宗的真相》,《玄奘西游记》上下(钱文忠)等。此外还看了马未都先生的说收藏系列(家具篇、陶瓷篇、玉器篇),专业性比较强的《历史研究》(汤因比)正在看,但还没有进入。
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用在本人身上十分恰当哦,但求自得其乐而已。尤其是喝着我的工夫茶,读一本轻松愉悦的书,像当年明月的书,也算是人生一大乐事,期待他的第六部作品。不过这小子要这么个写法,来个100来集,我的钱包可就瘪了。
接下来的买书计划:明朝那些事儿 6;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第6版);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蒙曼说唐:武则天;说慈禧(隋丽娟倾情奉献讲述一个不一样的慈禧) ;中国人史纲(全三册,柏杨炼狱之作-新版)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等。哇,需要好多钱啊,想想很心疼哎。
那就先买《中国人史纲》吧,此书乃柏杨先生完成于监狱之中,以世纪为经,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20世纪初;以事件为纬,内容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篇幅浩大,文字流畅生动,结构精练紧凑。自面世以来,不断再版,深受欢迎,成为中国人了解中国通史的首选书籍,在青年学子中更几乎人手一册。我竟然还没读过,实在汗颜啊
不过,上学时读过他的《丑陋的中国人》还是不错
的,相信所言不虚,就这么定了。
与李零大师商榷二则(2009-06-22 21:33:24)
【按语】 宋代陆九渊《语录下》:“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疑:一要有疑问;二要敢质疑)
李零先生写的《丧家狗》题目很雷人,但内容的确是实实在在,不失为一本解读《论语》的好著作,尤其是对我这样的初学者而言。但后生小子读到一半也有几处斗胆想与先生在这里切磋一二。
第一处是《子罕第九》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李零先生在否定了传统的两种解释之后,提出:“我理解,孔子的话,全是讲自己无知。我怀疑,他是说,在傻瓜面前,我一无所知。”对于前一句我表示赞同,但后一句不尽然。这段话通篇都是孔子的谦虚话,他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先知先觉的“圣人”,所以说自己“无知”是可能的。而“鄙人”,即我们通常说的乡巴佬,大部分是农人,他们如果问孔子问题的话应该是稼穑之类的,而这正是孔子不懂也不屑于学习的领域,所以他更理所当然说“空空如也”了,就是从头到尾(两端)一无所知。
第二处是《子罕第九》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亦不足畏也已。”前一句的解释历来无争议,后一句分歧较大,李零先生解释为:“孔子说,如果四五十岁还没出息,一点名气没有,这样的‘后生’,就不用怕他了。”此解释太牵强,难道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出名就该被瞧不起了吗?就没有希望了吗?这显然不是孔子的本意,孔子说这段话时大概也五十多岁了吧,估计他老人家还精神着呢。我认为这段话通篇都是孔子鼓励的话,后生可畏,大器早成,当然值得鼓励。但是年纪大了也不要悲观,还有大器晚成嘛,孔子有些学生跟他年龄差距不大,孔子既是在鼓励他们,也是在激励自己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5e9756f25c52cc58bd6be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