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省市城市规模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2023-01-12 19:27: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部省市城市规模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欢迎阅读!
原因分析,省市,分布,特点,规模
西部省市城市规模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西部

中国西部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其中平原面积占42%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中国西部地区虽然地域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人口主要集中在地形条件较好和资源较为富集的区域。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矿产、土地等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开发潜力很大,这是西部形成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中国西部城市发展最新研究进展

西部地区是中国地域面积最为广大、自然地理条件最为复杂、生态环境最为脆弱、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最为显著的地区。虽然国内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大多涉及了西部地区,但由于西部地域的特殊性,学术界也有诸多文献专门针对西部城市发展进行分析与探索。

西部城市发展问题及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中国西部城市发展总体滞后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针对西部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学术界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资源型城市是西部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张茂胜(2002)认为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工矿城市面临矿竭城衰等问题,并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⑥叶素文(2003)从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发展困境入手,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发展转型和城市发展转型的基本策略。⑥戈银庆02004)认为资源型城市在产业结构的选择上形成了所谓的“产业锁定”,如何超越其“制度的可能性边界”,突破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是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并针对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前景提出发展接续产业、实现“反锁定”安排的策略选择。① 中国西部城市发展道路的选择也存在着“小城镇”“大中城市”与“中心城市”之说。林笃,李随成(2002)认为西部地区城市化低水平发展,且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并提出了西部地区城市化道路应走发展以大城市为主体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②李琳02000)在分析了西部城市化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后,提出西部应重点发展大中城市。③与强调大城市的发展不同,更多的学者则更重视中心城市的发展。冉景江、艾南山(2000)强调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与迫切性。④张敦富(2000 )认为加快西部城市化进程要特别重视重庆、西安、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的功能性建设,迅速改变城市孤岛式发展,要“以点带面、点轴结合”集中力量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城市、乡镇。⑤谢永琴(2001)提出西部地区应该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加快中心城市的发展以带动西部整体经济的腾飞。⑥刘赦(2006)提出对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圈而言,应重点培育几个中心城市,促进城市圈经济的发展。⑦谢守红(2007)研究认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实力薄弱是制约该地区社会经济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促进中心城市崛起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所在。⑧李珍刚(2007)从和谐城市关系的研究视角提出需要从城市自身发展、城市政府间合作、城市联盟、中心城市成长等方面进一步拓展西部城市关系的发展空间。⑨程骏、马正林(2003)地理条件出发,认为中国西部自然条件差,城市化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是大力发展小城镇,走农村城市


化的道路。①韦苇,刘新权(2002 )提出了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协调发展论。②耿慧志和王晶(2000)认为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应当从两个层面上来认识,在宏观策略层面首先需要充分发展大中城市,在微观操作层面需要有所侧重地发展小城镇。 除了大中小城市发展战略之争外,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中国西部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战略,孙久文(2001)提出西部应把优先发展大中城市,围绕大中城市周围发展众多卫星城和小城镇、建立十大都市圈的西部城市化道路。③刘世庆(2003)研究认为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更多地表现为农民大量外出务工从而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导致城市人口比重相对提高带来的城市化现象,从效率更高并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合的要求出发,西部城市化宜采取大城市与城市圈结合的战略,发展若干发达的城市群、城市圈,而不宜遍地开花、脱离工业化和经济基础孤立地发展小城镇。④刘晓鹰(2003)就我国西部地区加速都市带、城市群体发展这一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以及从借鉴世界城市化进程推进经验的角度进行了西部都市带、城市群发展可能性及战略作用的研究。⑤而原新和唐晓平(2006)则认为都市圈化当前应该对应于中国沿海地区,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还是要提倡城市化,少数地区如四 川盆地、华中地区等可能是大城市化。⑥

西部城市发展的区域实证研究

西部地区在地域空间上传统划分为西北、西南、长江上游三个地理单元,因此,学术界针对西部城市发展进行了诸多的区域实证研究。杨新军(2001)认为西北地区的城市发展长期以来受到区域经济落后的制约,并提出了西北地区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大城市主要应完善城市外部功能和内部地域结构,小城镇的发展重点是要促使乡镇企业的集聚和规模化经营,工矿城市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促进其可持续发展。①薛东前等(2002)以关中城市群为例量化分析了城市群功能联系与结构优化。②郑国、赵荣(2002)对西北城市体系进行了分形研究。③高新才、张馨之(2002)揭示了中国西北城市区域的分散性特征,并对构建西北城市经济带的具体方案进行了深入讨论。④汪一鸣(2004 )研究兰州一西宁一银川城市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加快交通通道建设、转化经济优势、创造投资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兰西银城市带的发展措施。⑤张志斌、张新红(2006)⑥,焦世泰、石培基、王世金(2008)⑦探讨了兰州一西宁城市整合问题。刘春艳、白永平(2008)研究了兰州一西宁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重构。⑧

针对长江上游及西南地区,黄炳康,李忆春(2000)通过对成渝产业带内主要城市空间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产业带内主要城市空间关系协调发展的思路。⑨何一民(2001)研究认为长江上游地区的城市存在诸多问题,提出有重点地扶持部分有着良好基础的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逐步完善城市体系、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促进乡村城市化等具体对策和措施。⑩刘晓鹰(2003)则以川南城市群为例提出了中国西部城市群体的城镇化推进战略。”孙继琼02006)研究认为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较为分散,提出了完善和优化成渝经济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对策建议。林凌,刘世庆(2006)提出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依托,通过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壮大重庆、成都、l南三个城市群,积极推进成()()()()()渝、成()()渝城市带的发展,把重庆、成都两大增长极连接整合成为一个巨大增长轴,使成渝地区尽快成为高速城市化和经济一体化经济区的发展战略。①程必定(2008)以成渝城乡统筹为个案,认为新型城市化是“人口转移型”和“结构转换型”相融合的城市化,但起主导作用的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其显著特征是在城市带动和辐射作用下,周边广大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深刻城市化转型。②涂妍(2006)对南贵昆经济区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南贵昆经济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完善,在地域空间上呈离散的点状分布,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带和城市群。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825aa7cfd0a79563d1e72a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