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的赋诗言志

2022-09-10 06:03: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左传》中的赋诗言志》,欢迎阅读!
言志,左传,赋诗
《诗经》和《左传》是两部关联度很密切的经学著作,它们都经历了正典化的过程。作为儒家思想的两部正典,《诗经》和《左传》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左传》中有着大量的赋诗言志的记载。赋诗言志是一种修辞术,具有明显的修辞效果;赋诗言志是一种话语方式,具有强烈的指向性。戏剧性是《左传》较为突出的文体特征。《左传》记录了两次大型的赋诗言志活动:一次是郑国六卿为晋国大臣韩起饯行,另一次为吴公子季札于鲁观周乐,它们都得到了戏剧性的再现。《左传》有关季札观乐的记载,较为充分地论述了诗歌和礼乐的关系,初步确立了中和美在中国人审美观念中的地位,因而可视文学批评的一份文献。赋诗观乐是赋诗言志的一种扩展形式,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

中国很早就有赋诗言志的传统。所谓赋诗言志,就是在特定的场合,通过引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志向、趣味和感情。在思想、志向、趣味和感情这四项之中,趣味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它告诉我们,赋诗言志所表达的思想、志向和感情,与赋诗人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相关内容时,有很大的区别。这一区别主要就是赋诗言志的强烈指向性。

在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已经养成了一种工作习惯,那就是在政治外交、聚会等公众场合通过引用《诗经》来曲折委婉地表现自己的意图。《汉书》卷三十《艺文志》: “传曰: ‘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髙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耑,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列为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


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这一记载表明,赋诗言志的确是古代诸侯卿大夫的话语方式,他们秉承孔子的教导而将《诗经》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

诸侯卿大夫可以赋诗言志,他们所言之志,可以是个人之志向和理想,也可以是国家前进的方向和社会努力的目标; 诸侯卿大夫也可以赋诗观风,他们所观之风,可以反映时代的变迁,也可以反映民生疾苦和民众的喜怒哀乐。不仅如此,赋诗还可以观乐。乐,不仅仅指音乐还包括诗朗诵、舞蹈和戏剧等。广义的乐,乃是礼乐。礼乐,即礼节音乐的合称。礼乐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表现。历代帝王,常用提倡礼乐为经邦治国的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标。

就《左传》所描述的人物而言,引用《诗经》则主要不是修辞手段,而是话语方式了。赋诗言志,作为话语方式,其作用有五。第一是话语权的获得,也就是获得言说的资格。话语发出者仿佛在说: 我是在申说老祖宗的意思,又不是夫子自道,我干嘛不能说呀? 然而,究其实,还是话语发出者在讲论自己的主张。这样一来,在一般的话语人与权威的话语人之间,就实现了巧妙的转换。第二是话语权的增强,即增加话语内容的力度。被引用的对象大多具有权威性,话语对象没有办法加以拒斥。在这里,话语发出者与权威人士之间实现了部分的代换。第三是直接话语对象的抓取,吸引听取话语一方的注意,说服


之,争取之,以达成话语的目的。第四是间接话语对象的抓取。间接话语对象亦即在场的其他人。一般说来,间接话语对象在人数上往往多于直接话语对象。赢得了间接话语对象的支持,便能够在话语发出者、直接话语对象和间接话语对象这三方中形成一个交互运动的话语场,以更好地达成话语目的。第五是重申话语权之在握。话语发出者仿佛在说: 我有话语权,你得听我的。这样一来,赋诗言志的指向性就更加明确了。

春秋的赋诗言志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虽有过度阐释之虞,但在文学的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53e3c86b9f3f90f76c61b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