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动量表示法》,欢迎阅读!
三、动量表示法
动量词就是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词。如:次、回、遍、趟、下(儿)、顿、番等。
古代汉语有两点不同:一是往往不用动量词,二是直接把数词放在动词之前。汉语的动量词产生较晚,据考察,汉语的动量词,汉代以后才逐渐出现,宋代以后才逐渐增多。古汉语中动量的表示,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一)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动量。(数V)
这是动量词产生之前,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动量表示方法。从句子成份看,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的。例如:
①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宣公二年》
②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①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②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三过”就是“三次路过”,“三战三北”就是“三次交战,三次败北”。现代汉语动量的表示法,一般是把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放在动词的后面,比如“九合”,现代汉语则说“会合九次”(“九”在这里只表示多次,不是实数),不但用了动量词,而且词序也变动了。现代汉语中的一些成语还保留着这种用法,比如“千变万化”“百发百中”“一劳永逸”等等。
(二)不用动量词,只把数词放在“者”字短语之后,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V者数)
①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
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三”即是“多次”之意,“二”即“两次”。
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数词前用“者”字,让它同前面的词语隔开,这样,“者”字前面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上升为全句的谓语,自然就显得突出而重要了。和现代汉语比较,“鲁仲连辞让者三”“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虽然可以译作“鲁仲连辞让了多次”、“把佩带的玉玦举起多次来向他示意”,但是语法结构是大不相同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db1f36cbd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