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词汇学先驱》,欢迎阅读!
(三)字(词)源学
《释名》东汉刘熙撰,是我国第一部词源学专著。 1.关于书名 《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2.主要内容 (1)《释名》共8卷。卷首自序云:自古以来器物事类“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
(2)凡二十七篇。说明刘熙撰此书的目的是使百姓知晓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含义。其27篇依次是: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
(3)所释名物典礼共计1502条,虽不够完备,但已可窥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 (4)声训
刘熙解释名源,采用的是声训的方式。所谓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声训在先秦典籍中已有采用。汉代《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著作中,声训用得也很多。但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释,则《释名》为第一书,是刘熙的独创。 《释名》中的声训,从训释词和被训释词的关系来看,大致有几种情况,即:
或同音,如“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之也。”贪与探、勇与踊同音;
或音近,如“骂,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骂,鱼部明纽上声字;迫,铎部帮纽入声字;
或双声,如“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河、下皆匣纽; 或叠韵,如“月,阙也,满则阙也。”月、阙皆在月部。 3.历史价值 (1)《释名》以声训解释名物,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使了古代韵书的产生。《释名》又集汉代音训之大成,为考见汉末语音,研究上古音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特别可贵的是,《释名》中记录了当时一些语词的方言读法。 如《释天》:“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清、徐以舌头言之。” (2)《释名》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语词,可与《尔雅》、《说文》以及古代经典或传注相参证。 如《说文·禾部》:“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释名·释州国》:“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此说正是秦“地宜禾”之证。 (3)《释名》还保留了汉代的一些古语。 如《释天》:“露,虑也,覆虑物也。”“覆虑”是古语,亦谓之“覆露”,在《汉书·晁错传》、《严助传》、《淮南子·时则篇》中都曾出现,是“荫庇”、“沾润”之义。 (4)《释名》所训释的对象不侧重于文献语言,而重于日常名物事类,因此它涉及社会生活面广,从天文、地理到人事、习俗都有所反映;加上《释名》成书去古未远,所以可以因所释名物推求古代制度。 如《释书契》:“汉制,约敕封侯曰册。册,赜也,敕使整赜不犯之也。” 4.后世影响
从整体上看,声训的随意性很大,《释名》的许多解释牵强附会,并不可靠。此外由于《释
名》大量使用声训,我们可以利用它来研究汉代语音。三国吴国韦昭《辨释名》、清毕沅《释名疏证》、张金吾《广释名》,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汇集总结了前人研究《释名》的成果,最为完备。 (四)《说文》学
《说之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许慎。此书作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历时21年,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才告完成。按今天观点看,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 1.关于书名 图画为“文”、滋生为“字”:关于作品名称的来源,许慎对此的解释是:仓颉开始造文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所以这种图画似的符号叫做“文”,这以后,那形与形,形与声结合的符号便叫“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的含义是说滋生,繁衍。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之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文”,一是“解字”,“文”与“字”不是同一概念,“字”是后起的,秦代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文”和“字"反映了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图画符号阶段和概念符号阶段,古文字学家称独体的字为“文”,称合体的字为“字”,独体的“文”因为不能再分解,故说明之,即“说文”之义;合体的“字”由两三个不同的“文”构成,故剖解之,即“解字”之义,上述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可作《说文解字》之名的含义。 2.主要内容
(1)《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其中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每卷都分上下两篇,实为三十卷。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2)字头以小篆为准,兼有古文、籀文等异体。《说文》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我们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 3.突出贡献
(1)建立部首。这是许慎的重大创造之一。分540部
第一卷上篇:一部、丄(shàng)部、示部、三部、王部、玉部、珏部、气部、士部、丨(gǔn)部;下篇:屮(chè)部、艸(cǎo)部、蓐(rù)部、茻(mǎng)部。 *对照:《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1716年)214部、《新华字典》(魏建功、萧家林等,1953年)264个部首,首部按汉语拼音排列的字典) (2)训释本义
许慎之前的经学家为经典作注,都是随文而释,所注释的字(词)义,基本上是这个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灵活意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紧紧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因为一切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以本义为出发点的,掌握了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义,解决系列有关词义的问题可以推知引申意义。
(3)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
体例“首先训释词义,然后对字形构造进行分析,最后指示读音。 《说文解字》说解字义的方式
主要有直训、描写、譬况和声训等。 直训。即直接说解某字的意义。
——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 描写。即对被说解的对象的特征进行描述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譬况。即用常见的事物来比方被解释的对象。
——熊,兽似豕,山居,冬蛰。
声训。声训是用与被释词古音相近、意义相关的词来进行解释。声训大多解释该事物得名的原由,具有追寻语源的作用
——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 《说文解字》说解字形的方式 象形字,常用“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从某某,象某某”等说明。——“气,云气也。象形。”
指事字,常用“指事”、“象某某之形”、“从某,从某”说明。——“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会意字,常常用“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从某省”、“从某,从 ,某亦声”、“从某某,某亦声”、“从”带主谓句等来说明。——“伏,司也。从人,从犬。”; 形声字常用“从X,X声”、“从X省,X声”,“从,x省声”等等来说明。——从某,某(省)声:“放,逐也。从攴,方声”;“兹,艸”(草)木多益。从艸,丝省声。” 《说文解字》说解字音的方式
第一是用形声系统,即形声字解形之某声、省声、亦声,来说明造字的读音; ——“僦,赁也。从人、就,就亦声。”
第二,是用“读若”拟出汉代人的读音。读若,读如,读若某同,读与某同。 ——莠:禾粟下生莠也,从艹,秀声,读若酉。 (4)以六书分析汉字
“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 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东汉许慎受刘歆的启示,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在这本书的“叙”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历史评价
《说文》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说文》本身则形成一个专门学科。
《说文》的训解更是我们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限于历史认识的局限,许慎许多字的本义解释未必正确。字形归纳也未必精准。 5.后世影响
南唐徐锴《说文系传》——小徐本 徐铉《说文解字》——大徐本
清朝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3887f39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