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欢迎阅读!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摘要:社会适应能力差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通病,直接影响到初次涉世大学生能力水平的发挥,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社会、高校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目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基本现状与出现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的一些的具体措施,以期能够改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是我们必须面临的问题。许多大学生对即将步入的社会,感到陌生、茫然、不知所措。梦想与现实的落差,甚至让学生怀疑自己,迷失方向,产生这种现实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差。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基本现状 (一)学习、生活与环境适应问题
所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社会个体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与周围环境发生调节作用的能力。学习、生活的适应是反应大学生的学习以及自我管理生活的重要指标, 是大学生的社会环境适应性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学习与生活。
学习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对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三个方面。调查发现,青年学生离开高中,跨入大学校园,其学习动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学习动机的多元化导致学习动力不同和学习效果的差异。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不能对自身进行有效调整,对大学教育教学模式的不适应,表现出学习的迷茫和不知所措,严重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甚至产生厌学、悲观的情绪。
青年学生离开父母、离开了熟悉生活环境和高中校园跨入大学校园,在水土、气候、饮食习惯上也表现出不适应,出现身体不适而产生出对身体健康的焦虑和担忧。 (二)人际适应问题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适应也是最能反映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大学生来到高校,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人群,他们渴望被接纳、被认同,但由于人际交往经验的不足和技巧的缺乏,往往在第一时间不能正面的被人认识和接纳,从而出现焦虑、自卑、胆怯的心理,影响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自我适应问题
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生活阅历少,进入大学后不能够及时地进行角色转化,心理与行为不符合新角色的要求,自我客观评估存在着偏差,仅仅只关注自己的学业,兴趣、爱好缺乏,实践活动的缺失,社会经验缺乏。更有学生对新的专业前景认识不足,对所学专业不接纳,对前途茫然、失望,甚而对学习、生活、工作产生抵触的情绪。 二、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为了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的能力,更好地进入社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努力探索能够提高学生适应性的教学模式,形成“高素质,高能力”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1]。
(一)加强普适性学习与辅导,提高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的认识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高中阶段的的学习和策略都是围绕着高考而展开,做题与应试占去了我们学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这种学习与策略已经不能够适应大学阶段的多元化的学习,因此加强大学阶段学生的普适性学习和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风格的指导与服务,指导选课、补课、答疑、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兴趣培养,帮助学生解除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迷茫和苦恼,让学生了解大学环境,给学生以启发,找到更适合自己大学阶段与自身相契合的学习风格,培养全新思维思考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让学生充分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方式,拥有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更好的适应复杂而又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其三,学生适应能力
的培养并不能单独依靠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通过广泛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我们还应该聚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认识和提高。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辅导,促进学生健康生活
生活辅导是学校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个人生活健康所实施的辅导,它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学生的健康生活辅导,目前在高校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做法。健康生活涉及的内容很多,高校及时掌握学生个体的健康状况,从健康饮食到学校定期通过学校宣传媒体对学生进行健康保健方面的宣传、对学生进行健康咨询与服务、科学指导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等也做了颇多的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国家大学生健康生活的标准还存在着差距。心理辅导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被国内教育界人士认识和应用,高校也加大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了专业心理咨询师,逐步建立、完善和规范心理健康诊断及咨询,开设心理咨询热线,使心理咨询成为常设性的工作,这也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地步入社会[2]。
针对不同年龄的特点,不同年级学生类型,我们通过讲座和个别谈话辅导等形式给学生传递相关的信息,传递相关的知识和技巧,使他们从心理上有所准备,引导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争取尽量多的公众和社会支持。 (三)加大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大学是人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崭新起点,整个大学的过程作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的准备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从入学起就应加以开展,明确奋斗目标,以学生所处的位置(专业、年级)进行分类指导,围绕社会和职业的要求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学习和专业技能、实际能力的训练,提高职业素养、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完善学生自我,获取职业成功和更好人生发展。 (四)重视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认知层面上、体验层面上、实践层面强化指导,既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观念,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社会劳动、专业实习等活动,保持和社会的良好接触,提高大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在不断了解社会,熟悉社会过程中,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本领和行为规范。科学掌握人际关系、心理及生活行为方式,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较强的学习技能、社交技能、创造品质、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3]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主动践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责任,让大学的青春之花开得更加灿烂多彩。 参考文献
[1]胡涤花.当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几点分析与思考[J]. 科技信息,2008 (19):174-175 . [2]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01-105.
[3]程艺、庆承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2. 作者简介:刘璟頡,(1992.06-)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青年心理、青年发展与音乐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98e31bcce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