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保障课程论文》,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实践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要学习西方成熟的社会保障城果,中国几千年所遗留下来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实践经验也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思考和继承。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优良的社会保障思想,其次介绍了中国古代主要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最后联系当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从中得到完善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的启迪。 关键字: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启示 正文:
一、中国古代优良的社会保障思想
社会保障思想在中华民族白古就有,其萌芽可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先秦时期。那时,阶级社会刚刚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氏族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问平等互助的传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发生着重要影响。到周代已开始形成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秦汉时期社会保障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隋唐以后逐步成熟。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大同均平思想
中国大同思想论主要是以儒家为代表,强调大同。如孔了在《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章”就记载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了其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孔子的大同社会里,人们和睦相处,尊老扶幼,丰衣足食。这种大同的理想就包含了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汉末魏晋、明清以后,大同均平思想潮涌不止。以致后来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也明显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均平思想。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均平思想内容丰厚,源远流长。 (二)以民为本思想
以民为本的思想即广大民众对政权的巩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夏商时代,统治者即已实行慈幼的政策。周文王执政期问,特别关心鳏、寡、孤、独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周武王时期,大力提倡爱民、保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土,了了孙孙永保民。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家们尽管政见歧出、学说不同,但在重视对民的研究、强调民的作用和地位方面则是一致的。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首霸,与管仲施行“致民”、“安邦”的社会保障措施有密切关系。民本思想一直影响着白秦以后的各朝代统治者,在后世统治者、思想家的著作中均有体现。 (三)仓储后备思想
仓储后备思想是国家建立各式各样的仓储,在丰年之时把白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贩济,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仓储后备思想是依靠国家力量来储粮备荒、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中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为防止自然灾害造成的灾荒,历代统治者都特别注重囤积粮食以备不测。宋代有天下无常丰之年,倘有缓急,不可无备之说;明代也有能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者,可御水旱之来,当患而为之备,即灾而为之捍者,可免流离之苦之说。这些思想主要是基于对白姓生存保障的考虑,是一种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 (四)兼爱交利思想
墨子的“兼相爱”思想之实质是通过人们之问的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人人相爱,相互关心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正如古人所云:“爱人者必为人爱,恶人者必为人恶”。
二、中国古代主要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
这些优秀的思想成果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阶级社会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民的重要性,在统治方式上采取许多利民之策,同时把这种养老慈幼的责任赋于统治阶级。
社会大同思想小仅影响统治阶级的统治,也为我国古代民间自救与社会互助的建立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慈善积德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中慈善事业的思想起源和行为指导。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使这种行善积德的思想影响更大。具体主要表现如下: (一)政府救济行为
1, 救济灾民。在民本思想影响下,历代王朝都设有官方储备粮食的机构,对需要救济的人实行一定配给,当发生重大灾害时,官方会开仓救济。根据学者邓云特的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079次。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实行荒政措施,以解救灾民。且历代统治者都曾大兴“常平仓”,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宋代还实行“居养”以收容流民、乞丐和鳏寡残疾无依者。清朝期间,也有“社仓”、施粥厂等。
2、养老慈幼。历代王朝将尊老、慈幼列入其“仁政”之列,兴建了许多养老机构。如唐朝以前,曾建立过“六疾馆”、“孤独园”、“悲田养病坊”等养老慈善机构。宋朝年问设立“福田院”,供老年人养老之用。对一些因贫困无力埋葬的死者,政府又设立“漏泽园”进行安葬,并为贫而弃了者设“婴儿局”、“慈幼局”等机构。元朝设“养济院”,专门收养鳃寡孤独、老弱残疾、贫穷而无法生存的老年人。在明朝,社会养老思想进一步显现,当朝委任多个部门负责养老工作。如户部和工部统筹对一般孤贫照料等社会救济工作,礼部则负责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赡养工作。官府不仅定期供给贫民白姓口粮,而且经常赐给他们布帛酒肉,还赐与富家老年人爵位,每逢佳节派人慰问等。
3、优待退体官员。古代官员,按规定到了七十岁退体的,称之为“致仕”。官员致仕时可享受一定的待遇,包括官职待遇和经济待遇。这一制度既保证了在职官员对朝廷的忠心,也鼓励了年迈体弱的官员适时退位让贤。 (二)民间自救行为
1、民间互助。古代中国,民问曾广泛流行着许多白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它们有的以同一村庄的邻里乡亲为依托,有的以同一姓氏家族为纽带,有的以亲朋好友为网络,有的以同业人员为单位,构成了一个社会互助救济的民问群体,当互助团体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或遭受不可抗拒的灾难时,能及时得到互助团体的救济。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朴素的社会互助精神。
2、宗教慈善。宗教在社会保障领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我国又以佛教的影响最为深远。“佛教推崇慈悲为怀,强调以深度的爱护之心予众生以快乐幸福,以深度的同情怜悯之心拔除众生的痛苦„„。宗教慈善事业直到今日仍未中断。
3、起义自救。频繁的灾荒给古代中国带来严重社会危机,当“禾稼殆尽”、“饿俘遍野”、“饥民载道”时,如果统治阶级救济措施不到位,农民就会起义自救。起义自救促进改朝换代,使后来统治者更加关注民生,从而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对当代的启迪
从古代先人所提倡的思想和历代采取的措施可见,我国古代已经有了令人钦佩的社会保障思想和社会保障实践。这些思想和实践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权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本质上看,古代统治阶级办理社会保障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历代统治阶级,尤其是一些有所作为的政治家都深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有老白姓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的道理。特别是对社会弱者的扶助,更能博得老白姓的同情,更有利于其统治的巩固。也正是由于办理社会保障事务的本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历代统治者也就不可能真心实意地推进社会保障事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白姓的疾苦。因此,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往往流于形式,保障措施往往注重于治标而非治本,保障事务的临时性和随意性特征非常突出,以致使政府的救济救荒措施既不普遍也不能成为常态。但无论如何,这些思想
和实践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对今天我们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构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时,我们应当借鉴传统,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拓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
(一)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竞争会造成一部分劳动者被迫退出劳动岗位,失去生活来源,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生活保障。社会成员在年老、体弱、疾病、伤残、遭遇灾害等情况下,也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给子救济,以维持本人及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关乎民生的社会问题,如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城镇新增人员的教育、住房问题等,这些也需要国家和社会给子适当的救济。我国应结合自己的国情与国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自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
(二)加强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通过对我国古代社会保障的分析可以发现,为百姓提供保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关乎民生,强化政府在其中的责任也是理所当然的道理。我国现阶段首先应当强化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财政责任。在强化政府的财政责任时,要进一步区分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明确政府在小同的社会保障项目中的财政责任应当有所小同,同时也应当厘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小同保障项目中的责任划分。
(三)倡导多样化的民间救助。在强化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的同时,也要大力倡导多元化的民间救助行为。通过对我国古代社会保障的考察不难发现,来自民间的救助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保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需要发展各类社会公益组织,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扶贫济困、社会救助中的特殊作用。在倡导、兴建民间救助组织的同时,政府也要发挥相应的作用,使社会保障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凝聚力。
(四)重视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通过考察我国古代社会保障发现,当时社会保障缺乏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约束和规范。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的社会保障法,因而我国应加紧完善这方而的法律体系,时机成熟时尽快制订一部完善的社会保障法,使社会保障更好地在法制轨道上运行。 参考文献:
[1]王国奇.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J]. 攀登,2008,02:28-31. [2]王凯.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研究[D].山西大学,2010.
[3]王君南. 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57-62.
[4]蒋存励.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初探[D].苏州大学,2008.
[5]陆士桢,杨小强.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典制考评[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7,03:88-92. [6]刘秀娟.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对当世的启迪[J]. 兰台世界,2012,24:24-25. [7]戴溥之.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实践的研究[J]. 兰台世界,2011,19:20-21. [8]王广彬. 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
[9]吴春明. 浅析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J]. 潍坊学院学报,2009,03:50-53.
[10]郭亚雄.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其行为探究[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5:58-6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10de668d0d233d4b04e69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