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中的科学》,欢迎阅读!
古诗词中包含的科学知识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 彩。而新课程理念强调 注重学科渗透”思想。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 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 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1. 苏轼的诗词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 动能。 2、 李白诗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 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 毛泽东的诗词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 ”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 日 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 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 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 《闪闪红星》歌词中 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 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4、 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 ”井被吹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 三、 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1、 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 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 张旭《山中留客》中 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 ——露的形成(液化) 3、 白居易《暮江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一-的形成(液化) 4、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一-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5、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一-的形成(凝华)
6、 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 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 一—T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四、 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1、 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 钟 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 郦道元的《三峡》中有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 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五、 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1、 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 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 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 正立的虚像。 2、 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一平面镜成像知识 3、 潭清疑水浅” 一—光的折射 4、 范仲淹诗句皓月千里,静影沉壁”一-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5、 李白诗词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一—光的直线传播 6、 刘禹锡《望洞庭》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一-的反射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一-面镜成像
7、 杜牧《盆地》诗句 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 面镜成像。 8、 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的色散。 9、 吴伟《题饮图》诗句 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一-面镜成像。
古诗词中包含的科学知识,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 很多诗词不仅朗朗上口、 意境优美, 还蕴含许多自然科学知 识,而这些蕴含科技知识的诗词成为近几年常识判断科目考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1、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 离弦的箭是运动的, 具有动能, 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 能。 2、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瀑布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3、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 “暗香来”“花气袭人”都是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4、陆游《村居山喜》“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花气袭人”是因“骤暖”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 说明温度影响分子运 动的激烈程度。 5、 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为露水的结果。 6、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气体)因温度下降凝华为霜(固体)的结果。 物态变化图例 7、 郦道元《三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就 可以听到回声。
8、“潭清疑水浅” 光的折射:水底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 , 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 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潭底变浅了。
9、晚唐诗人高骈《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浓阴”是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蕴含的物理知识是 “光沿直线传播”。
“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蕴含的物理知识是“光的反 射”(平面镜成像)。
10、毛泽东《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
地球在自转, 24 小时自转一周。因为地球赤道的全长为 40076 千米,所以当你坐在赤道附近每天 可行 4 万千米。这就是诗句中“坐地日行八万里”所指的意思。 二、诗词中的化学知识 1、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其中包含的化学知识就是石灰石 (成分为碳酸钙) 高温分解成氧化钙也就是生石灰的过程, 化学 反应方程为CaCO3==CaOO2N
生石灰正是白色的,洁白无瑕的, 清清白白的, 作者仔细观察到了这个经典的化学现象,才悟出了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生哲理,这也正是作者高洁情操的体现。 2、 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用来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把困难的事情做好。
其中的化学知识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石灰石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石灰乳也就是碳 酸氢钙的过程,反应方程式为 CaCO3+CO2+H2O==Ca(HCO3)2
另一方面就是现在的酸雨(亚硫酸、硫酸和硝酸等)等腐蚀了石灰石,反应方程式为
CaCO3+H2SO4=CaSO4+H2O!+CO2 其他:
1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说明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比较高。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说明温度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说明黄梅季节的气候特征,及蛙的繁殖季节。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体现了鸟类在繁殖过程中占区、筑巢等行为。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体现了植物的繁殖能力。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7、“一泊浪来一泊去,一重浪来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体现了侵蚀作用 8、“一场秋雨一场寒”说明暖锋、冷锋过程的天气变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bf0c53093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