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品味诗词思想感情的方法》,欢迎阅读!
浅谈品味诗词思想感情的方法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
那么怎样才能把诗词教学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呢,在解读诗词的同时,保留诗词的独特韵味,避免诗歌艺术特点的“架空分析”呢? 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最大的困惑,在多年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 图示法,品味诗词的“美”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德国文艺批评家莱新曾这样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中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这些都是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创造性的极好教材。在教学中我们先不要翻译、分析诗句,而是先让同学们找出诗中所提到的景物,要求他们用诗中景物展开想象简单勾勒出一幅画。笔者在教学中准备与诗词内容相关的图画,让学生看画、品画,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画中景物并直观的品味诗词的“美”,让学生在画中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悠然之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悲壮之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高远粗狂美……把学生置于诗人所赞美的大自然中,感受诗的绘画“美”。
二、 吟读法,品味诗词的“情”
“读诗百遍,其意自现”诗歌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最浓缩的文学形式,是诗人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笔者在多年的诗词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知“情”,悟“情”与诗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如读着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种虽离别却超然的豪情让人激动不已;读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被他那深深地爱国之情打动了;读着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便产生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情之深,情之真,情之切。
三、 抓名句,品味诗词的“理”
古诗词的长廊里不仅有以意境感人的作品,还有以理趣见长的诗作。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们往往是人们千古传诵的名句,如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告诉我们读书治学必须不断吸收新知识、新观念、新
思想,这样才能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远澄清;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寓含的顽强拼搏、百折不回的意志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养料。;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道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豪情壮志;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洋溢着诗人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以及追求人生价值的自我超越精神。我们在品读这些富有哲理性的诗句时,心田里自然撒播了做人的良种,激发了向上的激情,昂扬了奋斗的勇气。我们从诗词中所受到的感染和启迪,也往往是刻骨铭心的,希望同学们在“理”的熏陶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几点是我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经常应用的,见解虽不深刻,但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效果却非常好。总之,朗读诗歌要在对诗中形象、诗中情味、诗中语言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真正进入角度,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物、诗中情、诗中人沟通,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品味出诗歌的美感来。其实,只要我们大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去摸索和总结,每个人都会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6cee23bcf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