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时的年味》,欢迎阅读!
儿时的年味
河南省内乡县瓦亭镇初级中学:刘冬平 【一】砊灶干
故乡的年来得比较早,进入腊月便逐渐有了年的氛围。但真正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老家称之为小年,这天要吃一样特别的食物,我们俗称为“灶干粮”(就是现在街头卖的烧饼)。
二十三小年,家家户户发面,砊(摞的意思)灶干。面是前一天发的,那时候还有发酵粉,发面用自制的红薯酵母,冬天天冷,发面慢,一般都是在盆子里用温水把酵母搅匀,再添上面粉搅成面糊,然后连盆子一起放进铁锅里,添柴加温,助面发开。砊灶干的面一般接三次揉三次,如此砊出来的灶干才有劲道。
小时候,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吃食紧缺。盼的也就是年了,二十三过的是晚上。吃过午饭,母亲习惯性地按按盆子里的发面。然后拿起铁锹去屋后的泥土下,挖几个埋在土中的大萝卜。萝卜洗干净,擦成丝捏干水,像剁饺子馅一样,剁成细末。放上葱花,姜末、辣椒面,滴上几滴香油,搅拌均匀,喷香喷香的饼馅出炉了。
接下来,母亲便开始揉接好的发面。案板上撒一层白花花的面秿,母亲从盆子里掏出发得起马蜂窝的面,放在案板上用力地揉,面团在母亲手里,不断变形,一会儿圆,一会儿长,一会儿又变成椭圆。揉到一定的程度,母亲用力拽拽,面像尼龙绳一般,被母亲拉长,又像小蛇般光滑在母亲手中滑溜,如此的面才算是揉好的面。
揉好的面团,被母亲揪成一小块一小块,揉成圆陀后,擀杖擀平,用小勺舀一勺拌好的馅料放到饼上,捏着面的一角,然后逐渐递增,一块面饼重新变圆,然后再用擀杖轻轻擀平,这便是成型的灶干。
等所有揉好的面,全部变成灶干后,最早成型的灶干也醒(发好的意思)好了。 母亲把提前劈好的硬柴(即木质柴火)抱进厨屋。冬天麦秸湿润,不好燃烧。母亲经常把我们学过的书撕几页引火。为这,我还和母亲吵过几次,原因是她把我借来的连环画给烧了。
锅底滴几滴香油,母亲像捧婴儿一般,小心翼翼把灶干放进锅里,冰凉的灶干碰见热乎乎的香油,糍糍啦啦地响。锅灶里窜出喜庆的火苗,映照着母亲年轻的脸。我们兄妹像馋猫一般围在锅灶旁,看着逐渐焦黄的灶干,闻着从里边散发出的萝卜味,使劲儿吸吸鼻子,那感觉,犹如美味已经吃进肚子。母亲砊好的第一个灶干,不等我们看清楚,便迅速扔进锅灶,烧了。
我们瞪着眼睛,赤急白脸地说,妈,妈,你咋把灶干扔锅灶烧了。
嘘,嘘,不准吭气,都出去玩,一会儿灶干砊好了,我喊你们回来吃。尽管我们十分不情愿,还是捱不过母亲的训,一个一个垂头丧气地出了门。
天擦黑,我们便一溜烟地再次跑回家。看着我们猴急贪吃的模样。母亲紧忙拿出十个灶干,摆在案板上,五个一堆,摆成两摞后,把我们几个推到门外,从门里把门闩插上。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火纸,在案板下面的地上点燃,火纸即将燃尽的时候,母亲虔诚地跪在地上,嘴里念念有词,具体说的啥,趴在窗户上的我们听不清楚。
长大后,母亲对我说,灶干粮,灶干粮,就是老灶爷的口粮,所以,灶干砊好,首先要敬灶爷。我这才明白灶干扔进锅灶的意义。
待母亲抽掉门闩,我们兄妹像饿狼一般,百米冲刺般冲到厨房,一人拿起一个灶干,
狼吞虎咽。母亲双手在花格子围裙上擦擦,缕顺额前散乱的发丝,说,慢着吃,别噎着了,多着呢。说完找几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放三五个灶干,让我们兄妹几个分头送给邻家。到晚上真正吃灶干的时候,我们家也会收到邻家小孩送来的灶干。
母亲说,乡里乡亲,好东西要相互分享。晚饭的时候,吃着不同于我家味道的灶干,喝着萝卜、粉条、白菜、豆腐,当然还有几块腥肉的大杂烩汤,那美味,真是难以忘怀,过年真好!
【二】割猪肉
“羊肉膻,牛肉顽,想吃猪肉没有钱。”这句话像歌谣一样,在很久以前,被我们这些少不经事的孩童当歌唱。何谓过年,过年就是女孩盼新衣,男孩盼鞭炮。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有猪肉吃。
儿时,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猪,但是真正到过年杀猪的却极少。原因是杀猪太浪费,自己家肯定不敢杀,得请杀猪的屠夫。另外还要请村里人帮忙挖坑,烫猪,褪猪毛,加上蹭吃蹭喝的七七八八的人,消耗东西不说,关键是太忙人了。再就是不能卖个大把儿钱(总钱),割肉赊账的太多。乡里乡亲,不赊账面子上过不去。赊了,钱就散了,所以,不如卖活猪,虽然价钱便宜点,但是能有一次性的收入。年后春播买化肥,全指望卖猪的钱了。
杀猪的少了,过年吃的肉,只能去镇上买。腊月二十六,像是特定的日子一般,是赶集买菜,割猪肉的大好日子,风雨无阻。我们村距离镇上有七八里远。泥巴路,坑坑洼洼,骑自行车颠得屁股疼。当然,自行车也是个别人家才有。一般赶集是几家合伙拉一辆牛车。去的时候,空车上坐着这几家的小孩。
进入集市,先找肉架子。镇上卖肉的形成专门的市场,所谓市场也就是十几家卖肉的连在一起而已,旁边便是卖菜的摊位。父亲穿着厚重的面大衣,扯着兴奋得连窜带蹦的我,来到猪肉架前。猪后臀瘦肉多,也是最贵的地方,其次是前夹(脖子的地方),中间肋骨的地方,肥肉多,一般都是割礼吊。故乡有风俗,嫁出去的姑娘要给娘家割礼吊,无论是新婚还是结婚多年。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整猪一破为二,铁钩子钩起猪前夹薄弱的地方,然后挂在铁架上。肉架子挂满了白花花、肥腻腻的猪肉。父亲伸出缩在军用棉大衣中的手,用力拍拍猪后臀,问多少钱一斤。再问问前夹和中间肋骨的地方。一家一家的问过去,最后,再回头看看,终于确定一家。像是心照不宣,父亲指着猪前夹的地方,一个眼神递过去,卖肉的便拿起锋利的刀,用手指在猪肉上量一下,然后一刀切下去,遇到骨头的地方,拿起砍刀,咔、咔、咔地砍几下,骨头碎了,肉割下来了。
割猪肉,也是衡量口袋的饱和度的。猪前夹既不贵,瘦肉也多,虽然血迹比较多,但是,人们都说了,猪身上最香的地方不是猪后臀,而是猪前夹。父亲割了自己家要吃的猪前夹后。再看看中间肋骨的地方,用手比划个数字,卖肉的又是一刀下去。这是给外婆家的礼吊,一般十斤左右,不算多也不算少。正月初二去提着礼吊,担着四色礼,去外婆家拜年, 父亲买来的猪前夹,到腊月二十八下午,母亲会剁成块,架上火,丢在大锅里熬,放上盐、花椒、桂皮、八角、生姜等五花八门的佐料,熬得用筷子一插,稀松,那便是熬好了。 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们兄妹每人拿着一个带肉的骨头,牙尖犀利地啃,那个香幺,至今难忘。
【三】吃饺子
年三十吃饺子。很多地方的风俗基本相同。
忙了一年,为的就是腊月二十三以后的几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年三十。记忆中的年,除了母亲在厨房忙还是在厨房忙。她做了这顿吃的,紧忙又准备下顿吃的,似乎除了吃就是吃了。
饺子,是故乡最具特色的一道年夜饭。饺子两头尖尖,中间肥墩墩,厚实实的像元宝一般;饺子也像河面上的小船,尖尖圆圆,让人无限爱恋。饺子馅不像灶干馅,它有多种口味,萝卜馅,芹菜馅、莲藕馅、白菜梆子馅、还有一种素馅,韭菜加鸡蛋。
我们家的饺子一般都是大肉馅,萝卜加瘦肉,当然,还有母亲偷偷剁进去的油渣。所谓油渣,就是猪肥肉炼油后的干渣子。母亲舍不得倒掉油渣,用油渣待客,又会让人笑话。而我们兄妹捣蛋挑吃,都不爱吃肥肉,更别说油渣了。于是,母亲便剁进饺子馅中。油渣被剁成碎末,就算我们吃出来了,也无法吐出来,母亲这一招年年使用,年年被我们嘀咕,但是年年都在用。
还有一件最关键的事儿。母亲包饺子的时候,会在饺子里包上几个硬币,别看只是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那会儿也让我们兄妹挣破头地在锅里找,不是钱多钱少,那代表着运气,故乡有习俗,谁吃到饺子中的硬币,来年一切顺利。
所以,盛饭时,我们都捡大饺子盛。后来母亲生气了,说我们把一锅饺子搅烂了。于是,饺子煮熟的时候,父亲带着我们兄妹在家门口放鞭炮,母亲在屋里挨个盛饭,一人一碗盛好放在锅台上,我们兄妹各自端一碗,围着四方桌吃。
外边鞭炮噼噼啪啪,屋内十五瓦灯泡在头顶发出黄灿灿的光,饺子锅里冒出的烟雾在土坯房子屋里缭绕,温馨无比。
我们兄妹四个孩子像四只小动物,吧唧吧唧咀嚼着喷香的猪肉饺子,偶尔谁的牙齿“咯吱”一声,便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叫声,哎呀,我吃到钱了。这样的惊喜很正常的会出现五次。父亲瞪眼,母亲含笑。其乐融融的大年夜在吃饺子中拉开帷幕。
长大后,我明白了,在母亲的心里,四个儿女,都是一样的分量,大的疼,小的爱,中间的稀罕。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对我们来说,越来越淡。 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对大家来说,越来越轻。
而今,又至年关,遥望故乡,想起父亲苍老的面容,想起母亲蹒跚的身影,想起故乡的旮旮旯旯,那炊烟袅袅,那水雾蒸蒸,那一汪深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f4bb93a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