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浅谈《呐喊》的名作三篇_379358

2022-05-01 06:33: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后感】浅谈《呐喊》的名作三篇_379358》,欢迎阅读!
读后感,名作,呐喊,379358,谈《
浅谈《呐喊》的名作三篇

《呐喊》是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含《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时间跨越了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数年,这部作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入骨刻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鲁迅先生一贯专有的批判文风,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衷表现了他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以及发自内心让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先生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斗争过程和从事文学活动的目的与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鲁迅先生把手中的笔当做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呐喊》一册的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其中最广为传颂的便是这三篇:《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鲁迅这一笔名首次被使用的作品。“狂人”,一个反封建战士,鲁迅先生借助狂人的口吻,痛斥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实际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救救孩子”——鲁迅先生以此呼吁着中华人民的觉悟,希望齐心协力推翻封建制度这篇小说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促成了整个中国新文运动文化根基。鲁迅先生精心构造了一个“语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像是精神病人一般毫无逻辑,实则道出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他穷困潦倒、迂腐麻木,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终究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鲁迅先生强烈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尖锐批判了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这篇小说经营谋篇,工于匠心,最大特色莫过于以侧面描写来塑造出完整的主角形象。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看遍整篇小说,孔乙己的形象、与人的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表现,塑造人物也能淋漓尽致,显得真实可信,栩栩如生。小说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鲁迅先生对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裳帮顾客,孩子们,众多人物的刻画都是以点睛几笔带出却不令人感到惟妙惟肖。

而《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大清算。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因此,


Q形象永远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不管是哪个年代的人读过此篇,都不禁会敲响心中的警钟。

鲁迅先生写《呐喊》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鲁迅先生渴望沉睡中的中国重整雄威的心愿,应永为后世铭记,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ea8b45227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