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一)

2022-09-16 06:04: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一)》,欢迎阅读!
诗中,忧国忧民,杜甫,思想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内容摘要:杜甫做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风貌,是当时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故有诗史之美誉,在他的诗中贯穿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源于他身上较为浓厚的儒家思想。表现为矢志不移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深沉广博的仁爱精神。这不仅是杜甫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诗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关键词:杜甫儒家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仁爱精神 一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渊源

杜甫自始至终执着地关注现实是与他头脑中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杜甫是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呢?杜甫常常自称儒生老儒腐儒,谈到自己的家世也说奉儒守官,所以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郭沫若先生的《李白与杜甫》一文中强调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并认为这对杜甫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起了决定性作用。但事实上决定他思想的,还是十载长安的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和辛酸,是三年饥走荒山道和人民共同饱尝的战乱、饥饿之苦,是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和人民亲密无间的生活。这些,正是这些,是杜甫思想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古代诗人绝大多数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弘扬了儒家思想、应该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特别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精神,这几乎成为杜甫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一 ——忠君爱国

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君即是爱国。如孔子强调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外敌入侵中原地区。孟子则宣扬大一统,力主以仁政统一中国。即对百姓施以仁政,以体恤百姓。真正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此为儒家忧国忧民的光辉典范。而且儒家关注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就体现在对国家、对天下(当时对儒家来说天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天下一统和安定的关注上。杜甫承继了儒家的对天下”“一统的思想片断,把它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的意识、并成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永恒的主题。 实现和维护天下一统是儒家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在自给自足的自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很少的。那时人的眼界极为狭小,大多只是局限在个体生命的自生自灭上。一生执着于忠君爱国,其道德、其胸襟都是那个时代很难达到的境界,这样的人是需要具有忘我的灵性的。在杜甫那里,不是坐在皇帝高位上的独夫民贼,而是天下民众这一群体的代表。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杜甫的忠君爱国不是作为臣工的职业性的奉献、非泯灭了个性以后唯一的选择。杜甫是注重个体自我价值的人,他把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了对群体的关注之中。这些在他的诗歌中有长足的表现。 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当时的就是的代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


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诗人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如剥春笋似地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 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如葵藿之向阳)想纠正也不可能了。正是这样的,当事关国家之时,他不仅能够这样要求自己:济时敢爱死《岁暮》,而且对于朋友他也能说出: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后者看来更难。所谓严公就是杜甫落难成都时全身心依靠的顶头上司严武。严武入朝有可能出任宰相,为这样有光辉前程的人物送行,帮忙或帮闲们大约要说尽人间的祝福话语的。我想聪明的今人更会如此。而杜甫本着儒家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的精神却讲了这样不吉利的话,而且讲得如此富于激情、掷地有声!

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式的愚忠。杜甫是着眼于民众群体的,当他感到皇帝这个独特的个体在违反他本应该代表的老百姓的利益时,便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皇帝。杜甫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这也是原始儒家所主张的为臣之道),杜甫敢于写作这类作品。孔孟这些儒家的创始者们谈到君臣关系时,多是从相对关系着眼的。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的更情绪化一些,君之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强调臣子要绝对忠顺是法家。杜甫对的批评的情绪化是不让于孟子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位忙《忆昔二首》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遣遇》!这些诗句在之外,还有愤怒,然而它与忠君爱国之心并不矛盾。 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二 ——仁爱精神

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杜甫的仁爱渗透其作品的各个方面,而且表达得十分完美,能给读者以长久的感动。给读者留的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他的老妻杜甫的仁爱精神应该说是始发于妻子的,因而其作品中涉及到妻子的篇章就格外动人。无论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咏怀五百字》那不能稍去于怀的惦念;还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对团圆的期待,读者都可以从中体会诗人的一往情深。杜甫一生逆境多、顺境少,特别是四十岁以后,穷困、衰病、奔走、逃难,接踵而至,几乎没有过几天好日子。他的妻子杨夫人在饥寒交迫中担负起抚育儿女的重担: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晚年又时刻关心着疾病缠身的丈夫: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丈夫漂泊在外,她没有埋怨,只有理解: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杜甫笔下的妻子是那么可亲可近、可爱可敬、是那么具有奉献精神,这里的不是出于某种功利的考虑,更不是令人产生冷冰冰之感的相敬如宾,而是表达了杜甫对妻子歉疚之感。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竿《江村》,从这样的诗句中,读者可以想象,坐在一旁的杜甫看到老妻”“稚子居处稍稍稳定、生活又有些兴味时的喜悦之情。读者从中感受到的是诗人对妻子的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aa05eb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4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