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的“东方大港”兴衰见证铭箴

2022-04-12 18:17: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杭州湾的“东方大港”兴衰见证铭箴》,欢迎阅读!
杭州湾,大港,兴衰,见证,东方
杭州湾的“东方大港”兴衰见证铭箴

作者:邹小芃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4年第4



/ 邹小芃

常听人说杭州虽有西湖运河之利,而苦于没有海港,发展受到限制。其实,若放大视野,展眼于“杭州都市圈”,当知杭州湾的两侧均有良港。这一圈域自古面对海洋,曾几度开发获利。早在三国时代东吴大帝孙权派遣两万大军东渡澎湖台湾,就是从杭州湾南岸出发的。唐代桐庐人施肩吾率家族移居台湾,是由钱塘江渡海的,今《全唐诗》存录有他的《题澎湖屿》,写到“钱塘江上水,直与海潮通”。直到清代康乾盛世,杭州湾北岸的港口乍浦以海贸崛起,城镇规模超过同时期的上海城约四五倍,足见杭州周边拥有丰富的海港资源。

自古杭州湾江海相通,具有特殊优势。从地理学考察,“浙北平原”涵盖杭州湾以北的杭嘉湖平原和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这一区域地缘紧联、风俗相通、物产相似、语言相近、航运相联、城镇交流密切,是一块天然的优良“都市圈”。回溯公元10 世纪起,杭州率先启动“古代城市化”,相继通过改善市场结构、改进水利设施、加强水上运输、提高手工工艺、吸引外来移民等措施,带动了周边城镇为网络的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其中江海沿岸多港湾,区域内部又拥有密如鱼网的河流,内外交融,世所罕见。海港为点睛珍宝,关键始于唐末经五代至北宋初的钱氏吴越国建都杭州,缔造“一都三辅”,促成杭城与嘉、湖、绍融合一起如同整体,滨海开辟乍浦、澉浦、浏家港等海港,对外通向东洋、南洋、北洋,对内沿江而上服务杭城,并联接内河,接通运河,航运之通畅领先于五代十国中的其它各国。杭州处于枢纽地位,充分享有着海运之利。

吴越的版图北自镇江、常州起包有“两浙”。后受北方强邻所迫才退居无锡、苏州,仍始终保有着长江三角洲滨海区域。那时今之上海属于华亭(松江),而华亭受辖于秀州(今嘉兴市)。起初上海东部尚沉入海平面之下,上海西面之浏家港位于江海交汇点,既是江北人南来的渡口,又是吴越出海的港口,钱王派人在这一带招徕移民和发展海运。后来人烟集聚,渔业和造船业兴起,一度成为长三角的大海港,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从这个港口起航的。可见吴越国都市圈“一都三辅”影响力既久远又宽广。

吴越“纳土归宋”以后,政权虽然交出而吴越文化继续延续;其行政区划在宋、元、明大体保持着“两浙”的基本格局。至于江苏省那是到清代才建立的,即使江南与江北硬性划为一省,而两岸区域差异始终很大;比较起来还是苏南与浙北平原条件接近,双方人文习俗或自然环境都连接紧密。吴越两浙对中华古代推进海洋文明方面可称得上发轫之基,试以杭州湾口乍浦港的兴衰经历为例,其衰也忽,其兴也勃,便可窥测潜力。

我家世居杭州湾口的古镇乍浦,凭世代传述和见闻所及,总结出了海港兴衰的一些经验训。如今“东方大港”的巨型水泥碑和硕大铜牌矗立之处,距离我家祖居故址不过百米之遥,往事历历,印象深刻。这里九峰高处可望见东海波涛涌进钱塘江来,向东贴近上海20多公里,往西100 公里的沿江大道一个小时便可疾驰抵达杭州。

我邹氏本山东大姓,于明代来到这个港口市镇定居。初来时正当倭寇不断来我东南沿海骚扰,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乍浦居民大都赖捕鱼和海运谋生,眼看出海危险,纷纷逃离港湾,全镇仅剩下几百户。我祖辈改营染织,但贩布也因运输不畅及社会离乱,生意清淡,生活艰苦,可想而知。幸至清代康熙扩建水军,派重兵巡防浙闽港口城镇;其中乍浦虽为平湖县属下的古老小镇,却建起高大


的城墙,而且外城中建造内城,驻扎八旗兵,巩固海防。不久,实现统一台湾,威慑倭寇,海疆安靖,从而结束了此前的“海禁”,确保海港开放。东洋日韩、南洋闽广、北洋鲁豫的商贾,商船成群结队而来,沿着海塘靠岸进货。商务繁盛,街市热闹,带动其它行业,木业、水产瓜果等各业兴旺,海港贸易空前发达。市场的繁荣助推这个千人小镇趁着“康乾盛世”海疆安定而大步崛起,仅仅百余年间即勃兴成为杭州湾口岸最大名镇,拥有常住人口八万余人。这种兴盛局面前后维持有两百年之久。

但进入近代,面临外部社会大环境突发巨变,海港城镇首当其冲。政治动荡,市场变幻,兵戎相见,烽火连天。鸦片战争中,英军攻陷乍浦内外城堡;中法战争中,法国舰队游弋于杭州湾海面,炮轰南岸招宝山;中日淞沪战役中,日军舰9 艘列队猛轰乍浦,大批陆战队在离乍20 公里处登陆屠戮。此前内战连绵损失也大,太平天国运动中双方激战于乍浦海塘,我家整个西行一条街所有店铺、作坊、仓库、宅院毁于一旦。市场一落千丈,海运常受干扰,码头遭受损坏,民生凋敝,户籍流散,重新回归至几千人的小镇旧貌。孙中山先生从世界潮流中认识海洋文明的发展为大势所趋,大型海港不可缺少,坚持乍浦附近适宜开建“东方大港”,载入他的伟大著作《建国大纲》后使乍浦人寄予极大希望。奈何内乱不息,没有条件实施,停留于纸上谈兵。即使新中国诞生之后,由于大搞运动、大破“四旧”打击市场经济,古镇依旧萧条。唯有改革开放后始呈现起色。现已建成20 万吨级大型海上码头,内河码头同时兴建,内外之间安排有港池、货场、库房等相应设施,保持衔接。陆上公路四通八达,长达30 余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就在身边联通,直接连上嘉兴的铁路线,以及沪、杭两边的飞机场。海港侧面排列有序、高低参差的九座峰峦组成屏障,山间多景物,山外拥平沙,形成海滨天然浴场,配有休养设施,所以有“上海后花园”之称。油轮码头的粗大输油管道直接输向上海,如同石化产业的血管,保证能源的供应。可见不少方面乍浦发挥了海港的优势,体现杭州都市圈最贴近的“大上海”的生命线。随着杭州都市圈圈域功能的深化,和上海国际自贸区建设工程的进展,杭州湾“东方大港”乍浦的生命力必将进一步加强,进入长三角多彩的明星行列。海洋文明之提升,可利于都市圈之国际地位升高。

(作者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fb696c055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a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