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

2023-02-02 08:08: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愚公移山》教案》,欢迎阅读!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播放歌曲《寓公移山》同学们听说过京九铁路吗?它是从北京到哪儿的呢?对,这是贯通我国南北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工人们在修筑这条铁路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开山、修隧道了,你们知道工人师傅们可能使用哪些工具吗?(潜孔钻、挖掘机、电铲车等)谁曾想到,在远古时候,一个近九十岁的老人,面对着挡在他家门口的两座大山,竟产生了用极其简单的工具去铲除两山的奇想,他这种做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走进作者 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三、整体感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 惩(cheng 塞(se 汝(ru 曾(zeng 诸(zhu 箕畚(ji ben)荷(he 孀(shuang

chen 叟(sou 匮(kui 亡以应(wu 厝(cuo 雍(yong 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1、朗读课文

A、教师范读 B、学生自读 C、分组齐读 2、朗读停顿: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疏通课文。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 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

毕:全。 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 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

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

遂:于是。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 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 之,代词,他,指代愚公。 毛:草木。 加增:加大增高。 自此:从此。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四、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小黑板出示)

1、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2、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顾 况且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 厝同措,放置。

五、作业

1、背诵课文。2、课堂练习三。3、思考课堂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山。 第三段:叙述愚公对智叟的驳斥。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

二、研读赏析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2、提问: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来自外部的阻力(智叟的反对)

3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态度又怎样?


1、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妻之疑指出了主客观方面的困难,是实事求是,是怜惜,不是阻止移山。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

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4、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确知移山之利,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板书】

愚公移山

痛感“迂”“塞”之苦 确知 移山之利 深明 可移之理

5、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6、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这个结尾是不是一种迷信思想?

答案参考: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不损害愚公的形象,而且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力神的两个儿子下凡,把两座山背走。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

美好愿望。

7、开头写二山的高大有何用意?

提示: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定和勇气也就越突出。 8、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91)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2)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寓公挖山的看法。 10、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三、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板书――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四、布置作业

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d7c7e3167ec102de2bd892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