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洄溪医案》一则:观察毛公裕痰喘病案。》,欢迎阅读!
《洄溪医案》一则:观察毛公裕痰喘病案。
今天分享《洄溪医案》一则,大家放松一下,就当听个小故事。下周我们再继续分享许老师讲的方剂学。其实上一篇许老师讲小青龙汤时讲授的医案就是选自《洄溪医案》。《洄溪医案》的作者是徐灵胎,又名徐大椿。我总觉得徐灵胎学问那么高,徐大椿这个名字似乎与其“气质”不相符。其实古人取名字都是非常有讲究的。比如刘备,字玄德,这“玄德”二字是出自《道德经》,这徐大椿的“大椿”二字出自《庄子·逍遥游》。其实我们中学都学过这篇课文,估计印象不深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看到了吧,上古有一种大椿树,这个大椿树度过一个春秋相当于一万六千年……古人是真有学问啊。闲言少叙,看医案。
观察毛公裕,年届八旬,素有痰喘病,因劳大发,俯几不能卧者七日,举家惊惶,延余视之。余曰:“此上实下虚之证。”用清肺消痰饮送下人参小块一钱,二剂而愈。毛翁日:“徐君学问之深,固不必言,但人参切块之法,此则聪明人以此衒奇耳。” 后岁余,病复作,照前方加人参煎入,而喘逆愈甚。后延余视,述用去年方而病有加。余曰:“莫非以人参和药中耶?”曰:“然。”余曰:“宜其增病也。” 仍以人参块服之,亦二剂而愈。盖下虚固当补,但痰火在上,补必增盛,惟作块则参性未发,而清肺之药已得力,迨过腹中,而人参性始发,病自获痊。此等法,古人亦有用者,人自不知耳,于是群相叹服。(雄按略)
“观察”是个官衔,“毛公裕”是患者的名字,80岁,看样子是个退休的官员。素有痰喘病(慢性支气管炎一类的病)。因为劳累病发,不能卧,只能靠在椅子上,已经一周了,全家都非常担心,于是找徐大椿去诊治。他认为是上实下虚证。所谓“上实”,是肺部痰饮多,所谓“下虚”往往是脾肾阳虚,老年人的慢性气管炎基本是这样一个问题。 所以用清肺消痰饮治上实(清肺消痰饮方未见具体组成),把痰排出,让呼吸好一点 ,送服人参一钱,人参不放在药里面煎,切成小块直接吞服,服用二付药基本就好了。毛翁批评徐大樁,说您的学问固然是好的,这点我深信
不疑,但人参不放药中煎煮是故弄玄虚,就是炫技。这位退休官员应该也是个文化人,对徐大椿的这个用药方法表示不屑一顾,心有成见啊。(这个“衒”字同现在的“炫”意思是一样的)一年多后,老者的病又犯了,于是照前方加人参煎服,没有按徐大椿那个方法吞服人参,是把人参放在清肺消痰饮里面一起同煎了 , 药服下后非但无效,而且喘更重了,只好再去请徐大椿诊治。徐大椿说,你肯定是把人参同其他的药一起煎了,患者承认确是如此,徐大椿说把人参放在药里同煎是病情加重的原因,人参不能与它药同煎,要直接吞服,又是二剂,病情又控制住了。
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下虚是中气不足,故当用人参去补,人参是解决中焦问题的,不是下焦,这里的下虚是相对肺而言的。气壅痰火在上,再用人参去升提,会越吃越严重,惟作块服人参不会立即发挥作用,只是清肺消痰饮在起作用,待等清肺消痰之药起作用之后,人参的药性再慢慢的发挥出来,自然有利于病情。原文雄按是这么说的:至参不入煎,欲其下达,与丸药噙化,欲其上恋,皆有妙义,用药者勿以一煎方为了事也。古人也有用这种方法的,如服“理中丸”(温热药) ,用紫雪丹做丸衣,让紫雪丹清热作用发挥后,理中丸的温中作用再发挥,这适应于上热下寒证。热因寒用,寒因热用,热药凉服,凉药热服,都属于这种方法,临床上有不少的验案,就不列举了。原书中“雄按”,王世雄又列举了自己的两个医案,证型略有不同。
这个医案还说明了一点,就是患者一定要遵守医嘱,切莫自以为是,否则非但无益,反而会造成伤害。
全文转自杏林书生订阅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be11334b6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