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方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理论的文献综述》,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西方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理论的文献综述
作者:林仕彬
来源:《师道·教研》2009年第08期
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式,如特质因素论、心理动力论、人格类型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决策理论等。这里就逐一介绍一下,以初步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理论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一、特质因素论
特质因素论是用于职业选择、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的经典性理论,也称“人-职匹配”理论,它是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F·Parsons)提出来的。1908年帕森斯在《职业选择》一书中指出:“选择一种职业的时候,有三个明显的因素:准确地了解自己,包括人格、能力、兴趣、资源、限制及其他特质;懂得在不同的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优缺点、环境和发展前途;对于这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正确认知。”这种职业指导原则为帕森斯模式奠定了基础。由此也可以看出,特质因素论就是指个人特质与工作要求条件相互匹配,从而找出理想的职业生涯。特质因素论的模式与方法深深影响着职业指导的实施,后来发展的各种理论也都深受其影响。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忽略人格动态的发展,而只强调当前特质的静态分析;忽视个人的需要和动机,而仅强调个性特质与职业特性的机械匹配等。
二、心理动力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职业指导理论开始重视人的需要,以及人的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重视早期经验与职业动机对职业选择与职业成功的影响,出现了较有影响力的心理动力论。这种理论将人-职匹配的目标定位在人的“职业满足”而非“胜任”上。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鲍丁(Bordin)、纳奇曼(Nachmann)、施加(Segai)等人提出来的。该理论强调个人内在动力和需要在个人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工作具有升华作用,其驱动力来自个人基本需要的满足,因此若个人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必将选择能以自己喜好的方式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又可免除焦虑的职业。也就是说,心理动力论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综合快乐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与现实原则的结果。在职业辅导中,心理动力论对个体的需要及个体可能因一些心理因素而造成的困扰,特别给予了深入的研究,十分重视个体的自我探索功能。
三、人格类型论
人格类型论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L·Holland)于20世纪60年代在特质因素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的理论。其基本原则包括:职业选择为个人人格的延伸,比如影响个人职业决定的职业兴趣、个人对某些职业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就是人格的一种反映;相同职业的从事者,有相似的人格与相似的发展史,他们对于各种情景和问题的反应也大致相似,并且因此塑造出特有的人际环境;个人的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取决于个人的人格与环境特性间的适配性。这种理论注重个人特质与未来工作世界的配合,被辅导者得到一组测验的结果后,可借助一些较明确的方向继续进行职业或生涯探索,因而有利于引导个体走向一个积极主动的动态探索过程。
四、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以发展心理学作为基础,综合差异心理学、自我心理学、职业社会学以及人格理论的有关原理,研究人的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成熟过程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金斯伯格(E·Ginzberg)和舒伯(D·E·Super)。该理论认为,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发展的过程。职业选择不是个人生活中面临择业时才出现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过程。人们的职业态度和要求也不是面临就业时才有的,而是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孕育职业选择的萌芽,随着年龄、经历和教育因素的变化,人们的职业心理也会发生变化。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弥补了人-职匹配理论的不足,特别是这种理论提出了职业的阶段性,把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适应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职业指导也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并贯穿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些观点对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行与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当然,这种理论也有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人的职业行为发展时,对社会分工、职业分化、职业结构的变迁等职业自身发展规律研究不够;二是对如何提高个体的职业适应性研究不够。
五、职业决策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职业决策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欧美国家向信息化时代迈进,社会经济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旧职业更迭频繁,职业的要求日益复杂化,职业的专业界限也日益模糊。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也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选择一个现存的职业或为一个假设的职业做准备,还要培养决策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伽勒特(Gelatt·H)等人的“决策论”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这种理论强调个人对各种信息的掌握情形,包括对职业环境,自己的人格特性、技能、体能、价值观、需求、学习能力等,以及对其他可能选择的方案、可能的结果、对不同结果之间相对偏好的程度、评估技巧、评估标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职业决定的重要因素。 六、结语
从以上理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和走向:
第一,职业指导的目标从实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向“职业满足”拓展。 第二,就业指导的形态从静态的就业指导转向动态的生涯辅导。 第三,就业指导的功能从“鉴定、分流与安置”转向“培养自我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55-168. 王珍,张树桂等.职业指导[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23.
池忠军.简析西方就业指导理论的发展演变[J].教育与职业,2004:61~62. 曾玉兰.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8. 责任编辑潘孟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85562d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