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心性论与当代伦理价值认同

2023-01-03 01:28:1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传统心性论与当代伦理价值认同》,欢迎阅读!
心性,伦理,认同,当代,传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传统心性论与当代伦理价值认同

作者:孙广慧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6

要:追溯心性论在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进程中,从孔孟以降,中注佛禅,道教重铸,迄至张程朱陆等人综合提升和重建,形成一脉相承的心性论体系,成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和特征的所谓内圣外王之学。然而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现代化建设遇到了围绕人的精神展开的诸多问题。在这一时代条件下,传统的心性论是应该消解,还是仍有时代的意义,是我们当今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心性论;伦理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62-01 一、心性论的历史渊源

古代中国是盛行宗法制度的农业社会,人们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等级的协调。因此强调的不是如何征服自然,改造社会,而是十分重视主体内心修养。老子主张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心境,或以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愚人之心来体验和领悟大道本体。然而,面对周文疲弊,礼崩乐坏社会局面,克服主体自身局限的儒家学说,成为了社会的正宗思想。孔子独创仁学理论,试图通过完善人的道德并将道德转化为人的内在自觉,来达到周礼复兴。孟子通过尽心知性知天求放心,以及性本善等命题的展开,不仅揭示了仁与心,仁与性的关系,而且为其确立了外在的超越性根据,即。《大学》和《中庸》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提出慎独命题,主张诚心,恪守道德规范等,成为了人们生活行为的准则。可见,中国哲学的心性论体系,最终是在思孟学派那里基本得以确立,从而奠定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基础。

汉唐诸儒重天道和礼教而罕言心性,但即使在这一时期,儒家的心性论在佛道中却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佛教天台宗、华严宗深受其影响,如亦用佛性言人性和心性,华严宗认为一众生而不具如来智慧,只要转迷开悟即可见性成佛。南宗则主张即性即佛见性成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等,突出了主体的自心自性自心。正是这种心性论,找到了佛法即世间法,世间即佛法的佛教世俗化的突破口。西晋玄学家郭象强调游外与弘内,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以纠正儒家的偏颇。韩愈、李翱则站在儒家本位立场,高举仁义道德的大道,重兴心性之学。

直至宋明时期,张载提出心统性情命题,以心为性,情之主宰。二程讲心即性、性即,强调养心、居敬、涵养”.朱熹虽基本继承张程之说,但其即物穷理说,有将分而为二。陆九渊又把安置在人的心中,指出人皆有是心,人皆有是理,心即理也王守仁在实践朱熹即物穷理而觉悟之后,接过陆九渊的心即理命题,以知行合一致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心性修养和伦理实践,建立了心、性、理合一的心学体系,而儒家要建构的伦理本体论体系也臻于完善。至此,从孔孟以降,中注佛禅,道教重铸,迄至张程朱陆等人综合提升重建,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心性论体系,成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和特征的内圣外王之学 二、传统心性论与现实生活

传统的哲学心性论,所关注和讨论的正如人的价值、人的自觉意识和道德修养等精神生活的问题,这对化解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保持文化的民族特性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认同心性论,就会使我们已基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系统更能采取民族的形式,亦将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道德规范、伦理秩序特别是集体主义的价值系统,通过心性论的超越性建构、道德自律原则、自我内省性思维等传统方式和力量,化为每个社会成员的本性自觉,这在全球化的情况下显得更有必要。

正如杜维明所说:儒家心性之学的起点和终点都必须落实在当前的凡俗世界。可以说,传统的儒家心性论在一定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彼岸性的实现精神自我超越之路。心性论在道德实践方面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消化生命中一切非理性的成分,不让感性的力量支配了我们。心性论在其体系建构过程中,通过内在超越的方式,试图把的道德内化为人的心性,只要想具有人的尊严,追求以人的方式去生活和活动,就要努力去保持这种良知,时刻加以反省。心性论在反省人生时,总是不脱离人际关系和现实生活,不脱离对人生意义和价值反思,这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生活的自我超越,即不断提升和突破自我的限制,从走向,超越小体依乎大体,即最终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因此传统心性论所体现的更能为中国人所接受的内心体验型、自修自律性式的道德实践,以及在现实道德生活中寻求终极价值的致思方向,对坚守出自本心的道德防线,重塑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社会道德心理,调整社会道德秩序等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体现中国文化核心精神的心性论,也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综上所述,重视挖掘传统心性论的价值,特别是重视传统心性论对确立人的终极价值系统的作用,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老子.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2]孟子·尽心上.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 [3]《二程遗书》卷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83f4d0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c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