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练习

2022-05-25 14:05: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鱼我所欲也》练习》,欢迎阅读!
鱼我所欲也,练习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也)我所欲喜爱也,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具有,舍鱼而取选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超过生者,故所以,因此不为苟得得:苟且取得也。死亦我所恶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通“避”,躲避也。如使如果,假使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所欲莫没有甚于生,则那么凡是,一切可以得生保全生命者何不用也采用?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但是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这是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不只,不仅 非: 独: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有是此,这样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不丧失)丧:丧失耳。

一箪古代盛食物的竹器食,一豆古代成羹汤或其他食物的器皿羹,得之则生,弗通“德”,感激则死。呼(没礼貌的吆喝)尔(语气助词)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用脚踢)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在这里是因轻视而不愿意接受的意思也。万钟(指优厚的俸禄)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益处)焉!为宫室住宅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我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乡(通“向”从前)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停止,放弃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天良)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句读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5、是/亦不可以已乎?

回答下面问题 1、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2)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 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9)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2)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生动形象地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3)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4)作者在文中赞扬了那些人?斥责了那些人?又告诫了人们什么?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忘死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有自己的本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原文回答)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即羞恶廉耻之心)

7)第二段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人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8“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这是从正面举例。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是从反面举例。作者通过对比 ,我们发现:“万钟”决定的是“宫室


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9)结合现实生活,给《鱼我所欲也》补充两个论据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639a32d14791711cc79176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