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列夫·托尔斯泰》第二课时教案》,欢迎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体裁有回忆录和传记,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的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认为,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本文的重点是落在写他的眼睛上,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这就是欲扬先抑写法的应用。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人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4.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5.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通过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3.通过分析描写,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材料,增加对这位大文豪的认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习文言,必先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非常重要。
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了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利用注解,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比较法:比较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也培养了写作能力。
多媒体演示法:学生的学习情趣,情感就是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中不但起到教学动力的作用,而且还消除了疲劳,激发创造力的作用。充分利用情感教学,能促进智能的开发,使学生变得聪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欲扬先抑的写法 总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抑 眼睛:(犀利)的目光,(穿透心灵)的审视,透出一股才气。——扬 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结论 2.你从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描写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大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二、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这句话运用夸张恰当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4.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写出托尔斯泰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5.讨论归纳: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敏锐的眼睛观察社会、人生,对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使之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三、难点探究
1.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
作家背景资料链接:
托尔斯泰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因此招致农奴主的歧视。反对沙俄暴政,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同情革命者,因此引起沙俄政府的不满,并企图将他监禁和流放。他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地从事体力劳动,广泛参加社会活动,深入了解城市贫民的生活,增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他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她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紧张,后来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在车站病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森林中,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界最美丽的坟墓”。
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幸福”与“不幸”——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四、拓展链接:
1.《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
2.人的美并不在于他的外表,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也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 ——奥斯特洛夫斯基 3.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都象一块淤泥! ——罗曼·罗兰 4.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列夫·托尔斯泰 五、欣赏视频《托尔斯泰去世》,请为他写一条墓志铭。 示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d30523b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