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乾嘉考据学兴盛原因

2023-05-21 05:29: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乾嘉考据学兴盛原因》,欢迎阅读!
考据学,乾嘉,兴盛,原因


浅谈乾嘉考据学兴盛原因

要:考据学,缘起明末清初,主要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等。到了乾嘉时期,由于统治者政策、商品经济萌芽以及文化上的吐故纳新等多方面原因的相互作用,考据学顺应时代的需求而最终登上舞台。



关键词:乾嘉考据学;政治经济文化

乾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趋于稳固。江南地域在经历战火的伤痛后也逐渐恢复生机,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统治者)觉得用武力制服那降将悍卒没有多大困难,最难缠的是一班‘念书人’——尤其是少数有学问的学者。因为他们是民众的指导人,统治前途暗礁,都在他们身上。为了避免重蹈明朝亡国覆辙,统治者采取一系列的政治措施来加强自身统治。统治者摈弃明朝从心从性的思想观念,倡导宋朝时的严正理学思想,以及顾炎武、黄宗羲的经学致用思想和朴学观念。他们一方面用博学鸿词科等怀柔政策,试图拉拢文人,在另一方面又采取文字狱等高压政策,限制文人自由的言论。正因为上述等政治原因的影响,使得清朝文坛逐渐沉寂,而重视小学考据得校勘学应统治者的需求登上历史的舞台。



同时,在乾嘉时期,文人也不再以做官考取功名为终极目标。乾嘉之时有69人辞官不仕,这些辞官的人全部为汉官,无满人,并且皆系‘正途’出生,无捐纳等。其他途径入仕者,其中进士55人次,举人12人次,拔贡生1人次,副贡1人次。就辞归方式而言,丁忧归者6人次,乞养归者18人次,以疾归者18人次,其他原因辞官者27人次。大量的汉族官员在壮年就放弃封建文人苦苦追求的科举入仕之路,以生病、丁忧等原因辞官归隐。其中不乏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文人,譬如全祖望、姚鼐、钱大昕、章学诚等。由此可见,科举入仕这个传统的观念已经被社会所渐渐淡化,综合多方面分析也不难看出其中原因。首先,乾嘉时期,政治上虽然清明,但是伴君如伴虎,皇帝独尊,进言逆耳着常常为皇帝所排斥触犯圣怒。卢文弨就因进言惹乾隆皇帝不悦而被连降三级。其次,朝政府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社会汉族和统治阶级贵族官员之间的矛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官场内的残酷的权力斗争等现象也渐使文人心灰意冷。最后,嘉时期社会已经步入稳定期,朝廷官员机制成熟,贤才众多。即使参加科举拔得头筹,经过长期等待后,朝廷安排的也是无足轻重的微小官职。所以,大批文人在面对宦海的险恶和无情后,放弃仕途转而投向书斋。



经济角度来看,清代处于社会发展的大变革时期。传统的小农经济在漫长的岁月发展之中慢慢趋向瓦解,资本主义已经逐渐萌芽。本为四民之末的商人依靠聚集的大量财富资本,社会发展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财产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部分商人将财富转化为土地资本的形式。而另一部分商人则将其投资文化书籍上,希望可以改变商人身份,进入士绅阶级。他们投统治者所好,致力于私家藏书,徽商鲍廷博就因向皇帝屡次献书,而获得了两代皇帝的三次嘉奖。在晚年还获得了举人的头衔,完成了商人向士绅的转变。不仅是鲍廷博,朝廷内外无论是官员还是商贾均以为朝廷献书为荣,他们花重金购书,新建




藏书阁,掀起了一股藏书热。全祖望的双韭山房、卢文弨的抱经堂、惠栋的红豆山房、扬州二马的小玲珑山馆”……皆是当时的典型代表。文人在日常文化实践中,从绘画、书法、吟诗、游湖,再到治学、赏书等方面的鉴赏趣味,都代表了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等级。尤其是到了乾嘉年间,辑佚辨伪更是上层学术大师的象征。达官贵人亦然于此道。由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代表不同的资本价值,而人们往往希望拥有更多的资本和更多的地位,于是寄希望于互换,后获取更多。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不再把与商人交往作为一件可耻的事情,商人的金钱资助和文人的智力劳动互相交换。由此也就可以说明,因为商人的介入,使得校勘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寒门文人不仅可以在校勘时获得丰厚的报酬,在另一方面也得以阅读商贾重金购得的古籍来增加学识。



文化方面,考据学其实在明中后期就已经开始萌芽。起初只作为文人的兴趣爱好,并没有形成一个正规的学术派别,崇尚汉学的考据学并没有在主流王学中挣扎出一席之地。到了清朝,明王朝忽然覆灭的巨大伤痛刺激着一群晚明学者。他们纷纷开始反思苦苦追随并以此为风雅标榜的的阳明学派的科学性。清初以黄梨洲和顾亭林等为代表的文人开始重新审视阳明学派,针对社会学风的空疏,他们纷纷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对策。他们把学术研究社会政治联系起来,研究古人经典阐发自我见解来改造社会同时,乾嘉时期因为政治大环境稳定清明,所以统治者在文化上尤为重视,大力推崇稽古右文。并下诏编撰《四库全书》《大清一统志》《古今图书集成》等大规模书籍,引得一大批文人投身其中。



另外,书籍的刊布在宋朝时因为印刷术的逐渐成熟走向繁荣,大量的学术著作得以印刷传世。而由于印刷过程中的各种原因,使得印书本就不免出现错误。明代,学者多从心从性,形成了空谈不实的学术风气。他们依据自身的学术观点随意篡改书籍,使其渐渐偏离原意。到了清代,藏书家也纷纷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藏书中不仅追求其数量的多少,而且也追求其质量的高低。为了求得高质量的古籍,他们花重金聘请文人进行校勘,以减少书中的谬误。致使后期众多文士投身其中,出现了考据研究职业化的浪潮。



乾嘉考据学盛行的原因错综复杂,决不是笔者所阐述的那几条浅薄原因所能概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结合文人特有的心态使其在江浙一带发展到了顶峰。不同的考据思想相互碰撞,不断为考据学提供新鲜血液,促进其发展,使得考据理论日臻完善。乾嘉考据学虽然后世肯定不高,但是无数乾嘉学者的辛苦耕耘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秘本善本,审慎的考据思想更为如今考据学的發展奠定了科学社会基础,使我们受用无穷。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12

[2]王妍.乾嘉时期辞官现象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21133-134.

[3](法)布尔迪厄著,包明亚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7209.



穆树荣,女,199510月,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学位,淮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fb5747d53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f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