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是扩招带来的吗论文

2022-05-06 12:05: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难是扩招带来的吗论文》,欢迎阅读!
扩招,带来,就业,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是扩招带来的吗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扩招

2006年毕业生人数已经突破400万,达到了410万。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更将达到480万,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将更加不容乐观。由此,人们有理由相信,扩招和就业难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是扩招导致大学生供过于求但国际经验似乎并不支持这种看法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菲律宾和泰国,人均GDP和我们差不多,经济增长率是我们的一半左右,而他们的大学生入学率却比我们高出许多(2002年当我们的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还在13%左右时,菲律宾已达到31%,泰国则是35)。为什么它们的经济领域能容纳那么多大学生就业,而中国刚刚从扩招前的7%到达现在的2O%左右,就显得大学生过剩了呢?并且,无可否认的是,扩招本身会吸纳新的师资和职工就业,而且较多的就业人口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也可以暂时减缓对就业市场的压力(即所谓的“蓄水池”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高校的扩招而它的确又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从1978年恢复高考,特别是9O年代后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在校学生数量1998年到20046年内翻了两番。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达到2000万人以上,毛入学率已达到2O%左右,中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这种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必然结果,但在其他社会条件不完善的条件下,“大众教育”取代“精英教育”的起始阶段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即教育的终端消费——被教育者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性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研究表明,如果拿上个世纪8O年代跟9O年代对比,8O年代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所创造的新增就业,是9O年代以后的3倍。近年来我国GDP增长一直比较快,但这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却正折射出现阶段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特点与实际状况决定了其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非常弱且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的人力资本也在不断地转移。所以,吸纳大学生就业主要体现在二,三产业上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了这一点。见表4

从表4中我们能明显的看出,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等国的二,三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率非常大,特别时第三产业,吸纳了一半以上的劳动力。所以,西方发达国家的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而美国更是达到70%也不会出现如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困境菲律宾和泰国第三产业的就业贡献率虽然没有发达国家那么高但和他们各自的适龄青年大学生的比例还是基本相适应的。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从总体上说,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和优化,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地高级化,但为什么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却很大呢?这与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以及第三产业本身的发展规模和结构有很大的关系。目前的第二产业正处于巨大的结构调整期,历史的积累使其本身已经在


将大量冗员抛向社会。虽然这里有人力资本素质的问题,但也是寻求提高岗位效率的结果。这显然导致岗位缩编,需求缩小。而且当前中国又出现一种重型化的工业发展潮流(如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型化走的是资本密集型道路,使得吸纳就业的能力进一步下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按道理应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我国的第三产业规模小,层次低,能够吸纳作为知识或者技术型人力资本的高端第三产业本身并不发达。如表5中所显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以及社会服务业占到了整个第三产业的47左右,而这几个行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并不强。而易于吸纳大学生的,如邮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等的比例不高,发展规模不大。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结构不合理

教育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与高等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以目前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分工来看,我们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或者说高级技术工人。我国现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只占全部工人总数的13,但我们的制度和观念导向使人觉得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是退而求其次,是不得已而为之,从而驱使人们花费更多成本追逐高等教育进一步导致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同时存在。

(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寻求信息观念不强,市场灵敏度低,就业指导观念落后,专业调整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大学有它自己的“迟效性”,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实力盲目开办或扩大招生一些所谓“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方面,这种大跃进般的扩招使各个高校教学资源远远跟不上需求,教学质量的下降从而导致学生竞争力的滑坡。以金融专业为例,1992年以前全国只有4O多所高校开设金融专业,而到了1996年,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一下子增到了400多所同类人才的供给一下子扩大了1O而到这批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时,社会需求不仅没有相应增加,反而因金融体制改革有所减少。发生这种错位,出现结构性失业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就业市场不完善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供给方、需求方和市场机制等方面,这里主要谈谈中小企业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非常快,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一部分。从1995年到2000年,当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裁员达5000万时,民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和其他形式的企业的雇员却增加了3000万人,并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地上升,其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潜能非常大。但由于规模抑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行为短期化,不注重研究开发,其赢利模式不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科技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非常低。见表6


而大学毕业生应该是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部门的主要供给者所以企业实际能为高知识劳动者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来说就比较少了。对比欧美,特别是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我们从中能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日本企业普遍将研究开发视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因此,几乎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究构,其拥有的科技人员占全国科技人员总数的65%,投入的科研经费占全国科研经费的80%。一些大企业的实验室设备精良,甚至超过大学和政府的科研机构。 五、就业观念不切实际

我国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时代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似乎并没有与时俱进,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现阶段的中国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经济成本在家庭收支中所占的比例及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影响。以当前的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为例来说,平均每年每生的支出(包括学费,住宿费等各项费用)至少在一万元以上,这不但远远超出中国人均年收入还超出许多家庭的年收入,甚至是家庭年收人的好多倍,这致使不少家庭因为孩子接受高教育而致贫。见表7

家庭作出了巨大牺牲和投资.而就业选择就是权衡这种投资的收益。所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趋向大城市,追求高薪岗位也就很自然了。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形成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将继续存在。但只要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再加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就一定能解决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830e9df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d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