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2023-03-20 07:20: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胡适》,欢迎阅读!
胡适
胡适

一、胡适求学

胡适出生在上海,祖籍安徽绩溪。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胡适这个名字,是他二哥在他在上海求学时候替他取得字,取自于严复的《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

胡适生于上海,但是随后不久由于他的父亲胡传调职于台湾,于是他的母亲冯顺弟带着出生不到百日的胡适也去了台湾。直到三岁后才回到他真正的家乡安徽绩溪上庄,而此时的他已经在父亲的启蒙下习得了七百多个方块字,可见胡适的天资聪颖。但是在胡适母子回到家乡不久,他的父亲就死在了厦门,临死时写下的遗嘱还要胡适多读书努力上进。

由于父亲的去世,一家的日子开始变得辛苦,胡适的母亲是他父亲的填房,所以此时二十三岁冯顺弟就做了寡妇,可是胡家又是个当家后母,所以生活的更加是艰辛。但是冯顺弟对于胡适寄托了全部的希望,期冀胡适读书上进。在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中提到,在胡适上学的私塾里面一般同学每年只收2元,但是胡适的母亲却从6元起,直加到12元。就这样,胡适在家乡完成了他最为重要的9年基础教育在《四十自述》中还提到一点,他最早读的书是他父亲胡传所编写,分别是四言韵文集《学为人诗》和《原学》。他在私塾中读书是极认真的,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每天早晨背完生书才回家吃早饭。他在私塾里面读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奠定了他一生的思想根基。 十四岁时,胡适的三哥生病极重,准备送他去上海就医,胡适也跟着去上海读书。在上海读书的胡适也是极其认真,常常跳级,因而导致身体变差,一度双耳几乎全聋。但是又是由于些“闲事”,三次都没有从中学中毕业。后来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为是用“胡适”这个名字报考的,自此以后正是对外沿用这个名字。

开始时家人为了其“前途”着想,让他学习工科。最后胡适做了一个折中的选择,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但是最后实在是没有兴趣继续学农学因而胡适又进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承杜威先生。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上学时期,开始讨论文学革命问题,后结识到国内的陈独秀,并在其主办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但是在读博时,学位还没有拿到,就被陈独秀从美国到北大,直到十年后才正式毕业。 二、 文化运动中的胡适 在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之中,《新青年》杂志和北大成了最主要的阵地之一。胡适在归国之前就已经着手文学革命,同留学生们宣扬白话文的使用,但是并没有达到他所设想的那样的支持,所有人中只有一个人陈衡哲支持他,因此他觉得在思想新潮的留学生中都难以推广,要想在国内普遍推广,势必也是困难重重,因此当国内的陈独秀想为《新青年》向他约稿的时候,他便不敢再直接采用革命的提议,因而改用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所以这篇《文学改良刍议》作为试水之作便应运而生。然而陈独秀十分看好这个提议,随后便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大肆宣扬白话文运动《新青年》也因此成为白话文普及的平台,胡适带头创作白话诗,比如那首著名的《蝴蝶》随后又邀请鲁迅,《新青年》上连载白话小说。

文化运动中的矛头直指传统儒家文学“打倒孔家店”成了新文化运动中一项最为重要的战斗活动,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的“打倒孔家店”,并“非抨击孔子之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胡适在其《四十自述》中提到,自己小时候也拜过孔子,自己在家里面也摆了一个自制的


“孔庙”,每天按时祭拜。但是随后收到西方民主的思潮后,就不再对孔夫子盲目的崇拜了。

胡适在这次活动中,将矛头直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旧伦理旧道德,抨击专制主义中的“节烈”“孝道”。其中“节烈”问题尤其严重,妇女守节,甚至是烈女殉夫的事情屡见不鲜。而且不光民众认为这种“节烈”行为是高尚的,连官府也提倡这种行为,甚至法律条文中规定,奖励这些年少守寡的妇女自杀。胡适是极看不惯也是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发表不少文章 ,如《美国的妇人》《论贞操问题》《论女子为强暴所污》等,来表明自己反对这种“贞操论”

对于“孝道”的抨击,胡适所指的并不是指子女不应该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因为胡适本人就是个极孝顺母亲的人,而是反对那种愚孝的行为,攻击那些“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那种思想,否定那些盲目有虚伪的“孝道”。同他有同样思想的还有鲁迅,同时期鲁迅也发表了关于“节烈”“孝道”的著名论文《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可见在此时期,鲁迅与胡适是站在统一战线中的。 胡适由于被陈独秀风风火火的拉回国,大搞文学革命之事,因而并没有完整的读完博士。19192月,本作为胡适的博士论文,后又作为胡适在北大任教的教案,经过一番扩充整理之后,作为《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讲义的“中哲学史”大纲才发下来,就被同教中国哲学的陈老先生大肆嘲笑。因为胡适是直接从《开始》讲起,因为《诗经》之前并没有实际史料可查,全然不必讲习。他第一次用西科学的方法,删去三皇五帝这些传说神话,直接从有据可考的老子孔子讲起,慢慢摸索中国哲学的发展线索,这种方法让学生们都耳目一新。这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便于众人摸索。于是听胡适上课的学生越来越多,连毛泽东当时都十分喜欢听胡适授课。同时,他还将这种考据学的方法引进到其他方面,比如对《红楼梦》的研究,从此开辟了“新红学” 三、容忍与自由

在当时的动荡社会之中,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的胡适,势必会面对无数的纷纷扰扰。而且当时的胡适少年成名,名声大噪,但是胡适却一点都没有被这激烈的环境所影响,在众人面前总是一副宽厚温和包容的样子。

胡适将自己这种性格的养成归功于他的母亲,他在《四十自述》中写过这么一段话:“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多时候也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在母亲的教训下住了九年,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做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由于蔡元培校长的“兼容并包”的思想,所以北大里面既有胡适这样有新思想的教授,也有像辜鸿铭这样的保守派。在白话文运动推广中,遇到不少反对的声音,但是胡适并没有像他的新思想的伙伴们那样激进,而且他邀请了保守派中的一员,在《新青年》中发表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文章。不管观念是否有冲突,但是胡适都希望大家都能够互相包容,能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由于“五四运动”的爆发,社会里面爆发了一股强烈的革命风潮。这些拥有新思想,新的理论武器的青年们,学生们纷纷开始了各种行动上,言语上的的斗争。这与胡适温和改良的方针相左。他在给鲁迅、周作人、陈源的信中表示,自己是信奉自由主义的卫士,最怕社会会变得猜疑,冷酷,不容忍。对于他们开展的笔战都有着不容忍的意味,会让青年们得到不容忍的暗示。

后来,胡适移居台湾,19593 2日在他所创办的《自由中国》上刊登了《容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66788e5ddccda38376bafc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