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苏轼的以诗为词》,欢迎阅读!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摘要】北宋中叶,苏轼提出了“词为诗裔”的词体观念,这一观念具体体现在其“以诗为词”的创作之中。在苏轼手下,词终于被打入宋人诗论的内缘,他拓展了词的诗意,它旨在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对于扩大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气格,形成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推尊词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反映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内容,表现出浓厚深沉的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已使他与前代词人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使词进入了雅文学的领域并使之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关键词】以诗为词;宋词的发展;积极作用
“以诗为词”从原初意义上说,是站在尊体的立场上对词人冲破旧的作词规范的贬抑,言他们不是以词的笔法填词,而是以诗的笔法写词,因而使词变了调子,走了样子,从而失去了它应有的艺术本色,变成了诗的格调。事实上,苏轼“以诗为词”,以词言志,使词从单纯愉悦听众的应歌之具变为士大夫抒情言志之作,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给当时内容狭窄柔软乏力的软绵绵的词风,注入了诸多新的血液,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这种对词的革新,在词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庐江教育网陆游词“以诗为词”说名作欣赏)
在苏轼手下,词终于被打入宋人诗论的内缘,他拓展了词的诗意,他可谓才艺双全,几乎精通所有的诗体与文体。词话家刘熙载故谓:“东坡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以新的题材拓展新的意境,以新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格调,近代词论家对他是赞誉有加。褒有胡寅“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的称扬,有汤衡“寓以诗人句法,无一毫浮靡之气,实自东坡发也”的肯定,有晁补之“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的赞美;有元好问“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的称颂。他从下里巴人之语到阳春白雪皆属之,在苏轼手上,词固可为长亭送别语,亦可为伤朋道友音,更可充作政坛豪言、爱国心声、哲思媒话与庄稼生活的描述等。
词客要先精于“诗”,才可将诗的技巧运用到“词”的创作上。在诗词融合的现实背景下,在对诗词紧密关联的众议佥同的批评视野中,苏轼以博洽丰赡的创作才能,以诗为词,以自觉的努力改变自晚唐以来词体文学以一贯之的卑下俗艳的发展道路。他以作诗的精神来革新词体,为之添注抒情言志的功能。将他的词放在其全部的文学创作中来考察可知,词中所表现出的抒情主体舍弃了其诗文中无所不在的狂放不羁、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品性,而展示出与词的婉约特性相宜的个性中较为温柔敦厚的一面,题材方面相对其诗歌而言也只是有限度地开拓,比如其农村词中注重展示乡野风光而对民生疾苦却绝少反映;在风格追求上,东坡词委婉蕴藉,清旷韶秀,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其诗歌议论风生、率直浅露之风的回忌与补充。所以,东坡之以诗为词,不是无视诗词之别、泯灭词体与诗体的界限,而是在维护词的艺术法度与审美特征的基础上创立了接续诗学传统而又风标独具的东坡词,使词真正摆脱了音乐附庸的工具地位,摆脱了花间模式的空虚模拟,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最终实现了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的转变。清人陈庭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曰: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
苏轼曾说过:“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东坡全集・与蔡景繁十四首》)“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勉断之。”(《苏东坡全集・与陈季常三首》)“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东坡乐府》)以上材料至少告诉了我们两点:首先,苏轼认为词的是诗的后裔;其次,好词就是好诗,或者说,词应当向诗看齐。这正是他的词体革新的理论纲
领,也就是以诗为词的出发点。
东坡词的艺术境界,高远阔大,刘辰翁《辛稼轩词序》云:“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千古艳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笔力雄健意境壮阔,空间境界辽阔广远,在奔走流动的气势中饱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定风波・莫听穿林的气势中饱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定风波・莫听穿林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以自然气象喻示作者经过政治、人生风雨后悟出的清超旷达的哲理境界。词的境界再也不能为封闭狭小的女性世界、闺怨闲情所能牢笼,而是天风海雨百象杂陈,无所局碍境界开阔。
关于对传统词音律的突破.后人多有微词,李清照就因为苏轼词的“往往不谐音律”称之为“句读不葺之诗”(句式不整齐的诗)(李《易安词论》)常被误解为苏轼词的豪放。本在于有意识的摆脱音乐形式的束缚,甚至以为苏轼不通音律。其实,苏轼精通音律,而且对歌词的音律要求也很重视。南宋王灼的《碧鸡漫志》卷二中云:“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日,弄笔者始知自振,”(《词话丛编》本)主张“细琢歌词稳称声”(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使词能协律不可歌。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五中说:“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专就声律。”这个结论应该是对的。但苏轼毕竟是诗词大家.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道德情操,再加上其人情洋溢的才情.使他的词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晁无咎语)增强词的抒情功能,对于词来说,也是重要的突破。苏轼“以诗为词”的历史意义是使词雅化,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文学样式,使词成为“一代之文”他不仅使词真正成为表现宋代世俗精神的艺术形式。也是把以人的感性为基础的世俗精神提高到了生命本体的高度。从而为人们提供了寻求新的人生模式的可能。继而开创了豪放一派.给后来词以深远的影响。
“以诗为词”给北宋初中期的整个词坛带来了一股革新之风。从题材到风格,词发生了与自身体性特征不一样甚至相反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改变了词的传统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词的健康发展。而且作为一种创作倾向来说,“以诗为词”影响了北宋后期直至南宋的词创作,贯穿了整个宋词发展的历史,并一直影响到清代和近代词的创作。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词概》,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90页
【2】胡寅《酒边集序》,《百家词》本,168~169页 【3】《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卷三十三引《复斋漫录》 【4】《遗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轩乐府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c4f489ea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