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1-蜀相

2022-09-05 12:58:4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散文1-蜀相》,欢迎阅读!
诗歌散文
《蜀相》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其沉郁顿挫的诗风;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能力目标】 1、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3、把握意象,体会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杜甫对英雄崇敬、仰慕、叹惋之情及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把握意象,体会意境的能力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课时】一课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诸葛亮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后又辅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血吐五丈原,病死于军中,诸葛孔明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毕竟未能实现一统天下之大业,这不禁让世之人扼腕叹息。有一个旷世诗人,在卧龙先生去世五百年后,参谒了他的纪念祠堂,感慨之余,写下了一首传世的诗作。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蜀相》。



二、回顾作者生平

1、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被誉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2、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

35岁以前,读书与漫游阶段:代表作《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5岁至44岁,长安十年蹉跎阶段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5岁至48岁,陷贼与为官阶段

安史之乱开始后,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代表作: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9岁至59岁,漂泊西南阶段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代表作:《咏怀古迹》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背景介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古之幽情,更含有忧时忧国的情怀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把握基调


①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所以,首先就请大家结合刚才我所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哀伤、惆怅。

2)翻译诗歌

蜀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3)再读体会

五、深入赏析

1、问:这首诗哪几联在写景?

预设: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2、问:对于颔联,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请简要分析。

预设: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546c01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d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