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西餐桌礼仪的比较》,欢迎阅读!
摘 要:餐桌礼仪是在交际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餐桌礼仪在宾客的座次安排、餐具的使用、上菜次序和离席时的礼仪存在着许多不同点。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饮食结构形成了不同的餐桌礼仪。了解这之间的差异,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跨出国门,更好地与西方人交流、合作,更好地树立中国人的形象,也能更好地交流与学习。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对西方的精华进行吸取,从而取得社会文明的进步。
关键词:中西方;礼仪;比较 作者简介:朱彤勋(1983.9-),女,吉林白山人,烟台南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6--02
人类的饮食与生存有着密不可分关系,而“吃”的礼仪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和社会生活样式而有所不同。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的传统礼仪也受到了西方礼仪与文化的冲击。掌握中西方礼仪的区别会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跨出国门,更好地与西方人交流、合作,更好地树立中国人的形象,也能更好地交流与学习。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渊源
1.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
2.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著作亦纷纷面世。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须穿上得体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礼物,处处表现优雅的言谈举止。 二、中西餐桌礼仪的比较 1、中西方就坐和席位
中国的就坐与离席礼仪一般是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主人一般坐在圆桌的正对着门的位置上,而主要宴请的宾客则分别就坐与主人的两侧。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在西方的餐桌礼仪中国宴和正式宴会按身份正式安排席位,其他便宴和家宴一般是不安排席位的。西方国家的餐桌一般是长方形的。男主人坐在桌子的一端,女主人坐在另一端,
遥相呼应。第一位坐在女主人的右侧,第二位坐在男主人的右侧,第三位在女主人的左侧,第四位坐在男主人的左侧。然后按照相同的座次方法入座。但总的入座原则是女宾的座次要高于男宾的座次。另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尽量安排一位男宾一位女宾相邻就座,据说这是为了方便女宾能够获得男宾的帮助。离席时长着要优先离开。 2、中西方的就餐衣着
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时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平时穿着的外衣、牛仔裤、裙子,休闲装一般都可以,没有特定的要求,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会穿的隆重一些,比如:男士要穿西服,但不一定要求打领带,对女士则没有特定的要求,无论裤装还是裙装均可。在西方国家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如果宴会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则必须穿着燕尾服,大夜礼服或者小夜礼服加领带或领结,配以黑色皮鞋和黑色袜子,否则会使得体的礼服失去光彩,而女士则要求穿晚礼服并且要穿高跟鞋。 3、中西的餐具使用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筷子是中国的国粹,并且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传承。筷子最早出现在商朝,商朝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的妻子在他的饭菜中下了毒,在他准备吃饭时有一只神鸟把他带到一棵树下,给他衔了两根小树枝,对他说要用这两支树枝吃饭,姜子牙听了小鸟的话回去后就用这两支树枝夹饭菜,结果发现树枝在冒烟,他的妻子大惊失色,说出了在饭菜中下毒的事情,从那以后姜子牙就开始用筷子吃饭,以防辟邪。这一典故距今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 4、中西餐饮对象的差异 中国有句古语:“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中国的饮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而且注重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营养调和和理性认识指导烹饪。而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生,如带血丝的牛排;冷,凡是饮料都加冰块;甜,无餐不甜。西餐主要追求快捷方便,比较大众化。 5、中西餐上菜次序的差异
中餐上菜次序遵循先上凉菜后上热菜的习俗。上主菜或配菜和小吃先从主宾开始,上全鸡、全鱼等整形菜时,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这些程序不仅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也体现出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西餐上菜的次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凉菜、汤、海鲜、主菜、甜点、水果。凉菜和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凉菜也叫appetizer,一般作为第一道菜。 6、中西方就餐时使用手机的差异
在吃西餐的时候,西方国家的人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一定要接的话,要向同桌的就餐者道歉,然后起身出去接电话。而这一条在吃中餐的时候很少适用,但在用餐的时候接电话,同桌的就餐者同样会感到焦虑。 7、从餐桌话语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色香味俱全,至少有八或十道菜,一般为菜肴为双数,如果是盛大宴会,菜肴会更多,名贵、奇特的菜肴往往能显示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尊贵身份。而主人却往往要说“没有什么好招待大家”、“菜做得一般”、 “多多包涵”之类的谦虚的话,往往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而西方盛大宴会一般四至五道菜,份量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是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大家喜欢她做的菜。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 的话。客人告辞时,主人将客人送到门口,客人向主人道谢,讲究礼节的客人,常在第二天或晚宴后一周之内给主人写感谢信,按照惯例,感谢信寄给女主人。对中西主人的餐桌话语进行推理,很容易得出:中国人遵循
了贬低自己抬高客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在交际中则十分注重自身面子。在西方国家不要问“吃饭了吗?”等我国习惯的问候语。“您吃饭了吗?”容易使人莫名其妙,甚至会出现误会。如在英国,你若问人吃饭没有,其含义是你有意请对方吃饭;这对于未婚男女,则表明你有意约会对方。 三、结语
通过中西餐桌礼仪的简单比较,不仅仅反映了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还反映出了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文化特色。中西方国家的餐桌上的文化互相影响,相互融合,使得两者都变得更加的完美和科学。随着越来越频繁的国际间交往,地球越来越小,成为了地球村。但这并没有使人们的心理间的距离消失,由于不同的饮食习惯跨文化交际中就会出现摩擦,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摩擦不可避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对立统一价值观,努力地去相互理解,相互适应,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他们自己的风俗和价值观。餐桌礼仪的发展需要在结合自身的特点的同时对外来的礼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能够发展的更加具有时代性。 参考文献: [1]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0:92-127. [2]李天民,《现代国际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2003.12:109. [3]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王俊霞,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 J],学术交流,2007(2) [6]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J],双语学习,2007(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194484dee06eff9aef807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