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春节习俗春联的起源》,欢迎阅读!
春节习俗春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当代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它从北宋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才刚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才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某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能的上除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常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整体而言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谦和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集体主义。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散文诗盛唐的韵文一样兴盛,碰上遭遇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沿袭着贴对联发展中国家的风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ef316b05a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