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建设的发展及特征分析

2022-12-17 12:29: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乡村建设的发展及特征分析》,欢迎阅读!
乡村,特征,我国,分析,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乡村建设的发展及特征分析

作者:吴雨桦 夏荣景

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7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乡村建设经历了四次重要的历史变迁,随着市场化和城镇化的进程逐渐推进,乡村社会结构由传统的乡土社会逐渐进入现在的后乡土社会。本文通过对乡村建设历程以及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分析,最终分析得出现在的乡村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后面的乡村建设提供一些方向。

关键词:社会转型;后乡土性;农民主体 一、我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

历史变迁中对乡村社会性质的影响而言,中国从成立至今经历了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转型四次重大变迁。

一是1949年到1952年底,由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在农村基本完成。农村土地革命不仅彻底打破农村以往土地格局,逐步形成了土地集体所有的格局,彻底改变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基础。

其次,1949年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彻底改变了乡村的性质,农户由以前的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村民的生活逐渐受到国家计划和集体经营的制约,逐步走向政治性。

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全面推进之后,因为集体经济下的乡村经济逐渐凋敝和落后,农民自发形成的土地承包和独立经营使乡村格局再一次发生了改变。乡村社会政治性逐渐褪色,但是这时候的家庭经营已不再是传统乡土社会中的小农生产,而是传统性和计划性兼具的家庭农业。另外由于乡镇企業的异军突起,乡村已经演变为亦工亦农的社会空间。 到了20世纪90年代,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和中国社会市场化转型,乡村社会逐渐面临市场的入侵,城乡逐渐呈现出二元分化的局面,市场化彻底改变了乡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为了在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出现了市场的现象。

市场逐渐入侵下的乡村社会,村民与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乡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被改变,社会结构也随之变化,乡村逐渐形成了后乡土社会的特征。 二、乡村社会的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乡村社会是由一个个村庄和村落组成的,他们共享着村庄范围内的资源,并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逐渐形成了乡村社会约定俗成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村落便很容易形成村落共同体。费孝通总结传统的乡土社会有三个特质:一是社会主体的非流动性,二是社会空间的地方性,三是社会关系的熟悉性。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迁后,我们的传统的乡土社会的一些特征逐渐发生变化,现在的乡村已经具有后乡土性征。作为乡土社会转型和变迁之后的一种状态,后乡土性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 第一点,原来的封闭的乡村社会随着市场化转型逐渐变为流动的村庄

改革开放之后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乡村社会结构也在逐渐分化,乡村社会随着青壮年以及人才的大量外流,乡村的发展状况、阶层结构、职业结构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第二点,以前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农业逐渐转向二、三产业,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其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虽说农业基础地位不变以及农业经济也在不断增长,但农业对于村民们来说,农业在其生活生计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发生改变。 第三,乡土文化在现代化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与多元化。随着市场化的转型和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逐渐重视和推进,越来越多的资源和权利开始进入乡村,社会、政府都在用其自身的力量去推进乡村建设,乡村社会公共性越来越强,乡村社会环境为这些外来的力量和活动提供了场所。

因此,对于后乡土社会的认识可以理解为,当前乡村社会中由于村落的存在以及部分社会关系的维持,村落共同体、乡土文化以及礼俗习惯都在部分存在着,这也就表明乡村仍具有部分乡土特性。但是随着市场化转型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乡村的社会结构、职业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并且随着市场和政府的逐渐关注和入侵,乡村社会公共性逐渐增强,呈现出后乡土社会的特征。

三、乡村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后乡土社会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市场化和城镇化,中国的基本问题已经不再是农民基本的温饱问题。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即乡村社会主体的问题,在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大趋势之下,越来越多的资源和权利进入乡村,乡村社会的流动性也使得乡村不断市场化,那在现代市场社会,如何保障乡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化与市场社会,农民已经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而越来越需要面对市场。然而,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农民在应对市场方面,无疑处于相对劣势状态,乡村在市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渗透中需要市场、政府、社会等多方外部力量的帮助,但由于对这些力量的引导不足,市场、政府、乡村社区之间的合作失灵,导致了乡村在市场中一直处于乏力状态。 四、总结

中国从成立至今经历了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转型四次重大变迁,在城镇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被改变,乡村逐渐形成了后乡土社会的特征。乡村社会由以前的封闭的社会逐渐转变为流动的空巢社会,乡村的社会结构、职业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并且随着市场和政府的逐渐关注和入侵,乡村社会公共性逐渐增强。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本文认为乡村建设中关键问题则是发展过程中村民主体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为以后的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以及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吴雨桦,1994年生,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社区营造。 夏荣景,1993年生,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丽宜居村庄规划建设。 参考文献

[1]陆益龙.后乡土中国[M].商务印刷馆,2017.

[2]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25):3-17. [3]申明锐,张京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1):30-3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bc54b4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