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凌节而施”现象》,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凌节而施”现象
作者:徐 刚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03期
【摘 要】针对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另类现象,大都可以理解为“凌节而施”的教学现象,这是违背了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其对中学语文的教学危害也非常大。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首先还是在语文教师自身,只有语文教师的观念和教育行为发生变化了,科学的教育方式才会应运而生;其次要求教育管理者的观念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强调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陵节而施 循序渐进 科学评价
《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孟子讲的学习如流水,“盈科而后进”,要按照次序地进行教育,这也是我们理解的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许多另类现象。
现象一:中学语文教学有时刻意强调模仿教学,强调方法千篇一律。片面地理解了教与学,仅仅抓住了教这一方面,对待不同情况的学生强调相同的教学方法,普遍推行某些认为优秀的模式教学。统一了教案和学案,根本不考虑教育对象的不同。只顾追求貌似形式上的教育公平,妄想以相同的手段求得相同的教育效果。
现象二:从中学练习题的差异上看,各年级难度不明显。不同年级的学生,同一年级不同情况的学生都反复着相同的练习。学生累,老师累,关键是没有效果,教育的精细化无从谈起。高中三年教学的阶段目标对语文教师教学来说很不明显。很多时候,高考成了很多高中学生和老师的日常目标,这种把终极目标拉近的做法在学习上有着“飞蛾扑火”的味道。
现象三:语文考试的评价功能不健全,导致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得不到恰当的体现。语文教学中产生了严重的“盆景效应”:学生和老师不重视平常的积累,没有给盆景“施肥”的概念,而是一味地强调修枝和美化,教育的应试观念非常突出,从起始年级就是为了考试而教学,到了高三,学生的语文就如同没有了生长后劲的盆景,半死不活,缺乏生机与活力。
从本质上看,笔者认为这些情况大都可以形象性地理解为《学记》中“凌节而施”的教学现象,这是违背了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其对中学语文的教学危害也非常大。
其一:在这种情况下,应试教育成了中学语文教育的主题,语文教学的本来目的丧失殆尽。《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形同虚设,教学任务的多样性成了唯一性,无论是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还是教学过程的科学性,都是纸上谈兵。教学完全成了教育人、生产人的流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线,在单一的流水线上,没有了学生的个性化体现,有的是根据共性化特点制订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前景可能完全被局限化。
其二: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几乎丧失。“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教师在教学时深受考试和学校影响,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学生的基础阶段,各宗考试,仅是学生学习承载力的检测。中学语文主要是构建学生其他各科学习的平台,形象地看待,高考也就如中学教育到高等教育岔路口的分流机器,把学生分向高校和社会而已,以一个分流的工具来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动力,来推动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学习语文的兴致,来衡量语文教育,又怎么不偏颇呢? 其三:把高考作为中学语文的终极教育,把高三的知识作为高一高二学生的学习内容,没有了阶段,没有了难易,没有了差别,有的是数字的游戏、分数的高低。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时间的消耗中停滞不前,业务能力都消耗于题海之中。不仅不能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新的形势的发展的人才,而且学生学习的先进性、方法的科学性都无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随之消失。中学语文的教育在有些时候变得如此的单一:学生有着单一的目标追求,单一的知识理解,单一的方法运用,单一的模式表现。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成了体现教育成绩的工具。
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首先还是在语文教师自身,教师是整个教育环节的组织者,只有语文教师的观念和教育行为发生变化了,科学的教育方式才会应运而生。
今天也有人认为考试改变了素质教育,考试改变了语文教学,考试改变了学生快乐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方式,其实那是我们目前存在的最大错误认识之一,是那种典型的“发烧就是温度计的错”式的 毛病。我们作为一线的中学语文老师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认识观念,社会以高考等竞赛类考试结果来评价和衡量学校没有错,学校以考试结果来评价和考核老师也不错,老师以考试结果来评价学生就是失之偏颇了。语文老师是教育者,不是单纯的评判者,考试只是帮助我们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手段而已,作为中学一线的语文老师,自己如果也为这样的非常态考试评价体系推波助澜,那就是非不能也,而不认知也。
汉代郑康成说:“不陵节,谓不教长者才者以小,教幼者钝者以大也。”孔颖达解释“不陵节”为:“谓年才所堪,不越其节,分而教之,所谓孙顺也。”依照他们的说法,要从学生的年龄和才能出发,量力而行,反对“揠苗助长”,亦即不能越级。
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强调科学性、工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人文性的培养。个性化教学,教师的个性化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要提倡“快乐教学”,方法论很重要,语文教师的教法要以教会学生自身的学法为前提。叶圣陶先生说过:“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语文教学在于教育的过程关注,在相同效果下,我们要探索怎样从教了很多到教得很少到最后的不用教,学生也能领会和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只是中学教学的一部分,中学教学只是教育管理的一部分,要改变这种“凌节而施”的局面,其次就要求教育管理者的观念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强调科学的评价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育公平的体现不是形式的公平,而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达到了相同的教学效果,取得了相等的教育成绩,那才是本质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对待语文教育,要勇于承认教育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特别是在语文人文性的目标上,情感体验是各不相同的。
我们的新课程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课程作出判断,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在科学的评价内容上,既有体现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又有对学生评价的方法。 新课程理念中,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语文评价,不仅评价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和程度,而且评价学生的情感、意志、思维;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而且评价运用知识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不仅评价学生语文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且评价学生的个性情感、审美观、价值观。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学生身心要健康发展,学生身体、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要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新课标提出的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的学习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在学习新课标时,发现新课标的主课程评价时,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要突出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学生为本,挖掘潜能,人文熏陶,突出实践。这对于我们广大的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才是最重要的。
教改无处不在,反思每日必行。只有科学教育、全面教育落到实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中学语文的教育现状才会走健康发展之路,素质教育才不是挂在嘴上的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5419414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