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骊山》,欢迎阅读!
骊山是中国名山之一,她是唐华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森林景观独具特色。其山势峻峭断层地貌别具一格。郭沫若先生有“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的诗句,恰到好处地向人们诉说着骊山的历史。这里已构成了一处堪称神往的旅游胜地。
相传女娲补天时,她的小女儿为了减轻母亲的劳累,化身白马驮着自己的母亲,用炼好的石头把天上的窟窿补住。但是由于工程浩大,当她们补完天,已经很累了,小白马就找了一个地方躺下休息。谁知这一休息竟然睡着了,女娲不忍打扰女儿,就没有叫醒她。可谁知这个小白马醒来以后,睁眼向四面一看却只见大地上山清水秀, 花红柳绿,美丽无比,便有了留恋之心,再也不愿意回到天官去了,就一直躺在这里,凝神注视着大地,天长日久,就化成一座大山。这个白马长得特别俊秀美丽,人们都很喜欢她,都亲昵地叫她“骊马”,所以,以后人们把座山也就叫做骊山了。
上山有台阶路3200多米,先来到屹立在骊山半山腰“虎斑石”处的兵谏亭。
兵谏亭
兵谏亭屹立在骊山西绣岭虎斑石处。“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来陕,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杨两位将军先后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后,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座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气亭”,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了缓和两岸关系,再次易名为“兵谏亭”。
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在中国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满腔的爱国热忱、以自由与生命为代价,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骊山晚照
从兵谏亭往西可直上山峰至“晚照亭”。我们知道,骊山自古以来以苍翠秀丽为美,但是千美万美,美不过夕阳沐浴下的骊山晚照。当残阳光波对准这里的云雾时,红光一片,层林尽染,在天幕衬托下,与晚霞相映生辉。置身骊山,如入蓬莱,恍若仙境,妙不可言。 而所谓的晚照亭,并非说这个亭子是最好的观赏地点,而是从别处观赏骊山晚照时,晚照亭所处地点的景色是最漂亮的,建亭以示的同时,又让亭阁增添晚照折射的琉璃之色。就好比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骊山晚照的真面目也要在其身之外观看。
老君殿
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为骊山著名道教观。老君殿始建于唐代,相传,唐玄宗两次在此见到老君降临阁内,故此称之为降圣阁,也叫朝元阁。“元”,即第一 唐高宗李治因老君姓李,且为道教始祖,认为和其同宗,更加敬之,被认作先人,上了封号。殿内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乱”时,像的正身被烧裂,双手也被盗,现玉像保存在陕西博物馆内。据说老君殿是唐华清宫的长生殿所在地。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定情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老母殿
由老君殿转往东,就到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这座庙宇在历史传说中是为了纪
念中华民族的创始人女娲氏而修建的,相传女娲“攥黄土做人”,创造了人类。她又在骊山炼石补天,劳苦而功高,后世人尊称她为“骊山老母”。她死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又在骊山上修女娲祠纪念。到了老母殿,说起女娲,就不得不提起与女娲有关的两个风俗:六月会和补天补地节。
六月会
又叫“单子会"。为什么叫单子会?旧历六月十三,天气正热,各地不孕妇女求子心切,背着行李床单来到骊山,在寺沟,在山溪小路,在遇仙桥,在女娲炼石补天处,祷告膜拜,累了,将所带的床单在山上一铺,就地休息。在这一天,只要两情相悦,不管是否认识,男女都可以行周公之礼,而不孕妇女的婆婆是绝对支持的。正因为来此朝拜的很多不孕妇女,后来都能怀孕生孩子,所以这个“骊山单子会”千年不绝,一直流传到现在。 补天补地节
临潼一带有个风俗,农历正月二十前不准烧干锅,要到这天才开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烙干馍,馍烙好后,先给房上扔一块,是谓"补天";再往地上撂一块,是谓"补地"。 中国神话传说中有女娲补天的传说。女娲从大江大河捡来了彩色石子练成石浆,擀成一个又一个薄薄的石饼,首先补好了天,接着又用同样的办法,正补好了地,正好花了二十天。
人们为了纪念女娲补天补地拯救人类的丰功伟绩,便把她尊为"老母"。并在农历正月二十吃烙馍,过"补天、补地"节。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烽火台
再往东便到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周幽王为博取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当犬戎攻入骊山,幽王再下令点燃烽火,各诸侯却无人来救,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灭亡。
石翁寺
过了烽火台后往东即到东绣岭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冲击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据传,该寺建于唐开元年间,用造华清宫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
遇仙桥
接着来到位于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桥”。据说,此桥为唐代所建,是一座长5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赶考行至此桥,得仙人指教,幸运考中,此桥由此名“遇仙桥”。
解放后,骊山加强了植树造林的工作,原有的遗址也得到保护。如今的骊山是旅游和疗养的胜地,现在山下建有华清池公园,温泉疗养院,山上有缆车连接老母殿和烽火台,山中景色可尽收眼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52aaf56fe4733687e21aa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