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礼仪的重要性

2022-04-11 20:09: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谈礼仪的重要性》,欢迎阅读!
重要性,礼仪
谈礼仪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知道: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为尊敬师长的典范。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这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所在。

我们在什么时候最喜欢提“礼仪之邦”这个词?不是在反思国民素质的时候,而是有外国人来了的时候。最明显的就是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当时北京很多地方打出了诸如“建文明城市,办人文奥运”、“迎奥运,讲文明,做有素质的北京人”一类的标语。这给人感觉的就是:因为要办奥运会了,所以我们得文明一点了。

仔细一想,你就会发现,我们所谓的礼仪其实就是面子。我们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做一个文明人,而是怕丢脸,外国人要来了,我们装出一副文明人的样子给他们看。奥运会和亚运会期间倡导大众搭乘公交时要做到文明有礼,排队候车,先下后上,而且调动大量志愿者维持秩序,监督大众行为。但是一结束后,市民恢复初态,一哄而上的现象显而见之。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时也是如此,之前就有媒体报道说,上海人如何如何无礼,有些人竟然还穿着睡衣出来散步。于是,上海方面赶紧出台个文件,说“睡衣睡裤不出门,做个世博文明人”,要求市民别再穿睡衣睡裤出门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不是说大家天生如此,国人素质低下,而是我们的教育本来就是这样的。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是功利的礼仪教育。小时候,父母告诉我们:“出去时要注意,对人要有礼貌,别给爸妈丢脸!”上学时,老师会交待说:“你这是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到那儿之后客气一些,礼貌一些,别给学校丢人!工作后,领导也会说:“出去见客户时,你代表的是单位的形象……”总之,不是代表这个代表那个的,就是为了给自己挣面子。们接受的不是礼仪教育,而是面子教育

如此功利的教育严重违背了礼仪的自律原则,结果是,大多数人在礼仪方面缺乏自律精神。比如说,现在红灯亮了,附近没有交警,也没有摄像头,那我就闯吧!忽然想吐口痰,一看,附近没有人,那我就吐在地上了。现在离开客户公司了,也没有同事在场,我就把皮鞋拖了,把脚放在椅子上,放松一下……

如此教育的后果就是,中国人并不认可礼仪,只是觉得这是一场秀,一种谋取面子的工具,而不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要做个文明人。在传承礼仪的时候往往本末倒置了,只讲仪,不讲礼,甚至不惜牺牲礼仪的精神,只为了装装样子、装点门面。



“礼仪”包含什么意思呢?“礼”,它是一种道德规范:尊重。孔子说过:“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此即礼者敬人。但是你只是口头说说尊重没有用。别人怎么知道你心里想什么?这就要求你善于表达,它需要一定的表达形式。你得会说话,你得有眼色,你得懂得待人接物之道。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仅要有“礼”,而且还要有“仪”。“仪”,就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具体形式。

有些人很讲究字眼的,生怕自己叫错职称别人不高兴。譬如一些社团活动主持人介绍某位老师,为了表示尊敬和体现老师的身份,称呼某位陈老师为“陈副教授”。这样一来,听者感觉别扭,说者拗口。为什么?在人际交往中,你要尊重交往对象,就要使用尊称,而


使用尊称的一般性技巧是就高不就低。有些同学可能会说,因为不知道老师职称是讲师还是教授,所以不敢随意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遵守这条社交礼仪规则-就高不就低。主持人其实可以直接称呼“陈老师”,或者称其“陈教授”但是如果是对外交往的话,跨行业、跨地区的交往的话,应该称呼为“陈教授”。

礼仪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待人接物,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等等。

实际上,你善待自己也好,善待别人也好;你尊重自己也好,尊重别人也好;都既要有礼,礼就是尊重;又要有仪,仪就是表达。也就是说:既要坚持尊重为本,又要掌握必要的表达方式。礼仪应以以下几点作为准则:

第一, 尊重为本。“礼者,敬人也。”

礼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尊重。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人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则是一种教养!

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最重要的是要永远不失敬人之意。但是我们还必须强调,尊重的前提是了解交往对象。你若不了解他,你怎么去尊重他?尊重的前提在于了解,了解人才有尊重可言。举个例子,你要请我吃饭,你认为哪一个问题是最重要的呢?我见到没有经验的人,他会这么跟你说:“您爱吃点什么?您想吃点什么?你想吃川菜还是吃粤菜?”其实这是很不在行的做法。有社交经验的人第一次请外人吃饭时,最礼貌、最得体的做法是要问对方:“您不能吃什么?”想了解人!因为,有民族禁忌,有宗教禁忌,有职业禁忌,还有纯粹的个人禁忌,你不问行吗?比如,穆斯林不吃动物的血液,西方人不吃动物的头和脚,满族不吃狗肉。

如何尊重?说大一点,就是言行合一,表里如一。很多人学习礼仪时重仪不重礼,在形式上做得像模像样,但是内心根本没有什么敬意。有的人面对领导的时候,表面上表现得很尊重对方,但是心里面非常不屑,甚至还有一大堆牢骚:“不就是有背景嘛!不然也当不上领导;不过是仗着裙带关系坐上领导位子的蠢材……”这就是典型的表里不一。

第二, 善于表达。

和外人打交道时,你一定要恰到好处地把你的尊重和友善表达出来。你不去表达,像我们刚才讲的打电话你不注意,穿衣服你不注意,和别人说话你不注意,你很可能就会自找麻烦,惹火烧身,影响到有效沟通。你对别人的尊重和自尊,往往可能会被别人误会。所以要善于表达自己的律己与敬人之意。

一位有教养的人,他肯定是要善待别人的。因为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它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要取得成功,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性地进行换位思考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强调,处理好人际关系的第一个要点就是要善于互动,即换位思考。

礼仪的那个仪就是规范的沟通技巧,它要求交往遵循规范,不能乱来。座次排列时,是左高就是左高,是右高就是右高。在尊重和规范之间它有一座桥梁,就是要善于表达。你对别人尊重吗?你对别人友善吗?布吉林等人认为:你一定要恰到好处地表达对别人的善意,才能够被别人所容忍和接受。

有些人出差,接待你的那些人可能会很随意地就说道:“这里那么出名的旅游胜地你之前都没来过?”言外之意,说人家没见过世面?这里面其实存在着一个表达的问题。有时候你不让别人喜欢你,不让别人接受你,实际上往往是自己在表达上弄巧成拙了,是你的意思被别人误会或者歪曲了。所以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要注意表达善意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 形式规范

运用礼仪之时,你不能乱来。讲不讲规范,是你的个人素质问题;懂不懂得规范,则是你的教养和修养问题。比如说握手,它有习惯动作。它的习惯动作是什么呢?一般握手要


用右手,不用左手,除非没有右手。跟别人握手的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男同志有时候则犯另外一个错误,他下手比较狠。女同志伸出一只手,他一下伸出两只手,做成一个汉堡包状,自以为是表示“见到你太高兴了”。这也不合适,凡事过犹不及,做事要有规矩。



礼仪,对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礼仪是人们在生活中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4691b38a6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