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情境创设带学生进入课堂》,欢迎阅读!
情境创设带学生进入课堂
【摘要】:语文课文的多样性和学生特质的不同性决定了我们日常教学的
形式,在语文课堂上创设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对我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创设不同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终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作者介绍 文本环境 文章旨意 情境教学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上课的内容兴趣不大,甚至是对学习产生了厌恶的心理。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课文创作年代和地域与所学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老师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造成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掌握所学知识,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 这也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创设与学生本身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有情有理的氛围,能取得不一般的课堂效果 。
古人云:“志不强者则知不达。”志即感。没有情感的牵引,没有求知的可求,要理解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正确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事情。
那么,我们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情有理的情感氛围呢?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一、通过对作者的介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感真挚的美文,当然也是作者本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感悟,人格魅力及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因此,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和这个作者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就贯穿着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尤其是作者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
可以找一些和课文作者有关的一些名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这样,用课文作者和与作者有关的一些名人来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意,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通过作者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只是局限在引入课文,而是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体现,这样的情境创设才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比如,在教《渔家傲》时,先展示范仲淹的生平资料,特地讲解了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的故事,学生往往对作者的故事比较感兴趣,听的出奇的入神,接着把范仲淹的一些带兵打仗的主要事迹大概的讲解了一下,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就有了兴趣,接下来看课文也觉得得心应手了,理解课文内容那就简单了,特别是对那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照理,课文教到学生了解作者,能理解内容,已经够了,但是我觉得像范仲淹这样的伟大的词人和思想家,仅仅的一篇文章还不能满足学生对他的了解,所以课后还布置了学生去读他的《岳阳楼记》,他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了”的伟大胸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会有很大的作用的。
二、利用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文本是我们教授的第一资料,所以我们必须对其有深刻的了解,课文的创作环境也是我们必须探讨的环节,但是如果就按课文内容而讲课文学生必定不会有多大的兴趣,甚至有些同学上课都不会认真听讲,这样的课堂上课的效率在哪里呢?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对语文课没有任何兴趣,甚至会厌恶语文学科,但是从考试角度来说,语文又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比如鲁迅的《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虽然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向往又回味无穷。但是,由于创作时代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学生们对作者笔下的生活感受很少,甚至没有,所以,作者笔下的江南夜色的美景以及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由自己难忘的童年的很多趣事说起,这样的环节学生比较喜欢,哪怕是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同学都强烈要求发言,来和同学分享自己的趣事。然后再通过一些图片资料和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加上了解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
事,这样课堂氛围就调动起来,课堂上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上课的兴趣油然而生,同学们就会情不自禁的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江南水乡和朦胧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但是创设甚或情境也要有度,就如上面的《社戏》,在让学生将自己的童年趣事,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收住,不能让学生不停的讲自己的生活趣事,不然的话,这堂课就变成了一堂回忆童年趣事的课,即使课堂氛围再好也不能为学习课文而服务,甚至,即使回到了课文中,学生自己也仍然沉浸在回忆中,也就不能很好的学习。
三、结合文章旨意,创设感情环境,让学生有感而发
从心理学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兴趣,而最大的动机是成功。上课的时候让学生理解达到学生自己预期的目标是我们教学最大的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两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达到我们上课的目标。
比如在教授《背影》这篇文章的时候,先创造了一个触动感情的环节,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有很多父母,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都放弃自己的生命,有这样一个代表性的故事,在救援人员挖出不幸遇难的同胞时,惊人的发现有这样一个母亲,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当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故事讲完,许多学生都沉浸在感人的氛围之中,于是我讲:“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任何时候都会庇护我们,甚至牺牲他们的生命也心甘情愿,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朱自清的文章《背影》看看在作者的笔下什么样的父爱让他感动难忘?”在同学们都沉浸在体会母爱父爱的伟大与真切之即,他们就很快的进入了课文的学习中。那么,这样的来学习课文,同学们对于课文情感的理解就简单而又深刻了,我们在学习这篇充满爱的文章的一大重点就是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当然通过前奏的情感熏陶后,同学们对父爱母爱的体会并不会仅仅停留在课文中,他们会去体会生活中对我们关爱备至的父母的爱,相信从课文联系到实际,从作者对父爱的感激到对自己父母的感恩,这样的学习才
是真正的有效的,这样的课堂教育才是有效教育。
四、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思考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阅读中教学中,如果能成功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处于我要学习的主动学习的亢奋状态中,自觉的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就强大的共鸣场。现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能运用,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又直观的平台。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影视资料的播放,让学生直观的通过画面来了解课文内容。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比如《孔乙己》这篇文章,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同学们孔乙己这人物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上课时就可以播放《孔乙己》的影视作品,通过播放同学们对人物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而且相信这种记忆也是深刻的。从而开进入课文就顺利成章了,相信这样的课堂既有趣味,又有成效。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营造一个符合课文内容的氛围。音乐是通过人的听觉、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沉浸在美的视听享受中,开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黄河颂》这一课,通过《黄河颂》的曲子,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激情澎湃的情感氛围,学生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黄河的气势,在音乐中感受到了黄河的奔流不息,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一堂课下来,学生们不仅很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把这首《黄河颂》背出来。
总之,创设情境的手段有很多种,也是有效教学的一种方法,能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像,思考从而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把学生的被动的学习转化为自主动的学习,就是教育的一大进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自在的愉悦的情感交流活动,这样的学习,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5abfb0303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