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洛阳纸贵”的故事]洛阳纸贵的故事》,欢迎阅读!
[“洛阳纸贵”的故事]洛阳纸贵的故事
“洛阳纸贵”是一句成语,形容优秀作品风行一时,深受读者欢迎。那么,是什么作品造成了洛阳纸贵?它和纸的发展与普及又有什么关系呢? 成语的起因
自从我国汉代发明造纸术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各种原因,中原地区的书写材料仍然处于以“简帛为主、纸张为次”的状况。不过,到了东晋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太尉桓玄下令“以纸代简”。从此,纸作为一种书写载体,才慢慢地被人们所认识,并逐渐用于抄书了。
距今1 600多年前的西晋,那时还没有发明雕版印刷。书籍靠人拿毛笔抄写,然后折纸装订成册,即成“写本”。于是,社会上便有“抄写人”(自称“学生”)这一职业产生。据1970年新疆的考古发现,从晋朝至唐代都有写本出土,如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抄写的郑玄《论语注》,纸上落款是卜天寿。抄写人某某落款有以示负责之意,类似现在书籍的责任编辑。正当社会流行抄书之际,当时的洛阳发生了一件众人关注的“新闻”。当地有一个人,写了一篇名为《三都赋》的文章。一时间《三都赋》轰动京城,“豪贵之家,竞相传抄”,于是洛阳城里的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上涨。这便是“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的起因。这件事最早出自《晋书·文苑传》第92卷中的记载。 左思与《三都赋》
《三都赋》的作者左思(公元250~305年)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他出生于洛阳城,年少时家境宽裕。不过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他曾学书法、古琴,皆不成器,常被人奚落。后来,在其父督促、激励下,左思发奋勤学、博览群书,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左思曾用一年的时间写了一篇《齐都赋》,初露锋芒。可惜的是这篇文章并没有流传开来。直到《三都赋》问世,左思才一举成名,成为西晋的大文学家之一。
《三都赋》的全文约7 000字,若译成白话文,则有10 000字以上,描写了前朝三国(魏、蜀、吴)时期的3个都城洛阳、成都、南京的历史、风土、人情、物产以及繁荣的景象。《三都赋》包括《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期中以《蜀都赋》最见功力、最具特色。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集诗、韵、文于一体,可与唐诗、宋词相媲美。汉赋较早,晋赋是汉赋的继承和发展。“赋”这种文体也称“四六”体,句式上规定必须4个字、6个字成句,最多加一个“于”或“而”之类的助词。
正当左思奋力提笔创作《三都赋》的时候,这件事被当时的大文豪陆机知道了。陆机(公元261~303年)字子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与其弟陆云以文著称于世,被人称为“二陆”。当时陆机风华正茂,势大气粗,也正准备写一篇《都城赋》。陆机到了洛阳后,听说此地有个名叫左思的人在写歌颂都城类的文章,便不屑一顾地说:“此人要是写好了,之多也只配拿来当盖酒罐的盖子。”这话传到了左思的耳朵里,他虽然心里很难过,但毫不气馁,反而更加努力了。就这样前后构思10年,几经删改,终于把文章写成了。 左思带着他的《三都赋》文稿去求见洛阳城的大名儒皇甫谧。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人,是魏晋著名作家、医学家。他一生著述甚丰,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在医学上,他更是我国中医领域“针灸疗法”的创始人。皇甫谧读罢《三都赋》,击掌叫绝,当即提笔为《三都赋》作序。接着,中书侍郎、文学家张载,还有大学士刘逵等也纷纷推荐介绍、提序作感、撰文赞扬。陆机读了也自愧不如、惊叹不已。 洛阳纸何贵?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在《三都赋》没有问世之前,纸价大约是每10张卖1 000钱。在正常年景下,西晋时的米价一般是每石(100~120斤)10 000钱左右。也就是说,每斤米与每张纸差不多是等值的,可见纸价之高。这也是其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94db35f6c0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