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古韵画魂之中捕捉唐诗宋词的美》,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古韵画魂之中捕捉唐诗宋词的美
作者:孙 蓉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年第06期
唐诗、宋词是我国诗词发展史上的两朵奇葩,其语言的精练、含蓄、优美,其意境的清幽、深远、旷达,是其它文学形式很难匹敌的。中国几千年的音乐文化积淀而得中国古乐以韵味深长、蜿蜒隽永,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座奇峰。博大精深、空灵雅致的中国画也可堪称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另一座奇峰。而古乐、国画和诗词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分割的联系。从诗经到楚辞,再到汉乐府,诗在其母体——音乐中吸足了整整五个世纪的养分,直到魏晋才完全脱离其母体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而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词是“胡夷、里巷之曲”,词的产生和创作,其大部分就是为了配合新乐的曲调,诗词正是在音乐的酝酿中而得以诞生的。画与诗也本是融为一体的,苏轼就曾经说过。诗画同源,讲究神韵“论画似形似,见与儿童邻。从以上渊源可以看出诗、乐、画之间有着鱼和水、叶与花的关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们也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可是,现在的学生爱读的多是网络快餐文学,唱的是流行一时的通俗音乐,画的是千奇百怪的动漫人物,已经很少有学生肯再去潜心研究传承千古、言简意丰的唐诗宋词,再沉静下来用心品味源远流长、人间难闻的古曲,再去描摹画面空灵,意蕴绵长的中国画,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粹已经在日益浮躁的中国人心中渐行渐远。语文这门学科也在对语言文字的把玩之间迷失了方向。 真正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字的掌握、对中国语言的运用、对文人文章的分析,它应该是文字、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的总和,应该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语言不仅仅只是一门交际运用的工具,而应该是帮助学生们感受美、发现美、传播美的途径,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1.在古韵画魂之中感受唐诗宋词的韵律美。翻读唐诗宋词,首先感受到的便是韵律的优美,而唐诗宋词之中语言的平仄交替,语调的抑扬顿挫,那种节奏感诵读起来就如歌一般美好。而如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份美呢,不是让学生去生硬的分辨何为平,何为仄,而是让学生在古乐、国画营造的意境之中去反复吟咏,反复体会,读出唐诗宋词三种美来:一美:音美以感耳;二美:形美以感目;三美:诗美以感心。在这种氛围中当学生读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里是乐,哪里是画,哪里又是我,仿佛我即是乐,我即是画,我即是吟诗之人时,那份韵律美自然就读出来了,学生也就能感受诗词语言之美。
学生在学习“见月感怀”这一类的诗词: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白居易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学这一类的古诗词之时可以配上古曲《春江花月夜》、《关山月》、《汉宫秋月》,再配上中国画《月思图》、《梅下赏月图》等,让学生眼看着国画中对月邀酒的古代文人和感月伤怀的古时怨妇,身临其境地将自己想象成古时之人,想他们所想,思他们所思,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e1679a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