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悲剧浅析

2022-04-11 11:15: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卢照邻悲剧浅析》,欢迎阅读!
浅析,悲剧
常恐秋风早, 飘零君不知

-----卢照邻悲剧浅析

摘要:卢照邻是初唐文学史上最有贡献的诗人之一。虽然他在诗歌发展史上贡献卓著,但他在追求人生理想的道路上却是坎坷荆棘的。“常恐秋风早, 零君不知”他一生都处在入仕与出仕,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他曾先后信奉过儒、道、释三家。他早年热心于仕途, 以儒家思想为主, 渴望在政治上一展宏图,但现实的冷酷让他沉寂了二十年,由此转入了对道家的关注。卧病后,家思想占了上风,这也不过是在极度苦闷中寻求精神寄托。然而,无论是儒,是道、佛,都不可能给病体垂危的他精神出路。因此,可以说,他的悲剧是精神信仰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的。

〔关键词〕卢照邻; 诗歌;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佛家思想 众所周知,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

当年,“王、杨、卢、骆”四杰革除旧弊,建构新体,在初唐诗坛有独特的地位。闻一多指出,初唐四杰的贡献在于使宫体诗“由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1]P25肯定了四杰在唐诗基本体式确立与规范上作出的巨大贡献。刘开扬也从对后世的典范作用方面对他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四杰诗的内容是丰富的,继承齐梁诗而把齐梁诗加固以改造,不仅给沈、宋,而且更给陈子昂、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他们得以把唐诗发展到完全新的阶段。”[2](P25

按说,有这样的成就已经让人望洋兴叹啦,人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然而文学上的突出贡献并没有让他们获得生活的幸福感。而且,恰恰相反,四杰的人生遭遇都是较为坎坷的。

他们都追求功名,政治成就极其平凡,始终是“名高而位卑”;四杰的人生结局更是令人扼腕叹息,其中除杨炯卒于任上外,其余三人据《旧唐书》记载皆死于非命。尤其是卢照邻,《旧唐书•卢照邻》记载:“„„.因染风疾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饵为事。后疾转笃,徙居阳翟之具茨山„„照邻既沉痼挛废,不堪其苦,尝与亲属执别,遂自投颍水而死„„”[3](卷一百九十)他的不幸人生比之一般文人更令人同情,他的一生是信仰与现实相冲突的悲剧。

卢照邻少有才气,《旧唐书•卢照邻传》记载:“年十余岁,就曹宪、王义方授《苍》、《雅》及经史,博学善属文。初授邓王府典签,王甚爱重之,曾谓群官曰:‘此即寡人相如也’。”[3](卷一百九十)当时人对他的评价很高,细析他的文学创作,染风疾前文学创作的成就最典型的体现在七言歌行上。 染疾后的作品以感人肺腑的《五悲》、《释疾》等骈文常为后人称颂,这些作品是其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是我们窥探其不幸人生的一个窗口。

纵观卢照邻的文学创作,众体兼备,五古、七古、五绝、五律、骈文等都广泛涉猎。清人丁仪《诗学渊源》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照邻)与骆宾王、王勃、杨炯,天下称‘四杰’,而卢居首”。[4]P40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间才杰”,一生却是悲剧重重。 1.儒家信仰的悲剧----入仕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 儒家思想经常起主导作用, 而这种思想势必对该时代的文人有一定的影响。当诗人的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时, 会不自觉地将整个生命提升为儒家道德理性的生命, 觉得对社会政治人生有无限的责任, 就如范仲淹所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唐代前期文人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在建功立业、扶危济困方面, 儒家主张的“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


独善其身”的思想在卢照邻的作品中有一定的体现。

在他的诗作里常常流露出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在咏史四首中, 他赞扬刚直不阿的季布和视死如归的朱云, 以为“丈夫当如此, 唯唯何足荣” [5]P35第三首写郑泰雄才谋略、胆识超人却无人听从, 只能感叹“时来命不逐, 脱身归山东”, 一败再败,终投袁绍, 整装待命, 东山再起。他以天下百姓的生活是否安定为己任, 在乱世中体现了儒家入仕的自觉追求。

20岁时,他做过邓王府典签;31岁时,被任为益州新都尉;四十岁左右染疾不再仕。从这些经历我们必须承认他是做官了,可是这种极为普通的的官职与卢照邻昂扬的政治追求是有极不相符的,对自己的不得重用,他有过很多悲愤之叹:“无由如宣室,何以答吾君”[6](《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外知己》);“山有桂兮桂有芳,心思君兮君不将。”[7](《狱中学骚体》)。

须知,高宗一朝重视的是吏治,而他却是儒生。这是他信仰的悲剧。纵使他想要“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也终无机会。

2. 道家信仰的悲剧———出仕

由于长期的沉沦下僚, 政治上无所建树, 使他的理想最终破灭, 他不得不借助于老庄的哲学来排遣内心的痛苦,在佛老思想的世界中寻求自己苦闷人生的精神寄托,维系精神的平衡,同时,他也炼丹提药,治疗内疾。咏史中第四首写朱云少有抱负, 却不为君用,于是授业于子弟, 名与天地日月同在, 视权力、封侯为粪土。他在儒家的世界里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不能为君王分担忧愁, 只能在道家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自为达士, 乐天知命。《巫山高》“徒看神女云” 道的世界并不能使他心里安定, 结尾“况复远思君” 写他思念治理国家的君王, 这两句体现了他思想的矛盾。

这种儒道并存的现象在初唐是较为常见的,但卢照邻特殊境遇使得不管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哲思都无法使之痛苦人生得以解脱。儒家的积极入世行不通时,在人人追求功名的时代,仅仅靠道家的哲思又不是他所能坚持的,更为现实的是这两种思想在实际上并不能解决他病疾上的痛苦和生活上的艰辛。到最后,我们在《释疾•命曰》里看到的是这样一个产生信仰危机的卢照邻:“天之生我兮,胡宁不辰?少克已而复礼,无终日兮违仁。既好之以正直兮,谅无负於神明;彼天之不吊兮,哀此命之长勤?”[8](P276)

3.佛教信仰的悲剧——-超脱

长期炼丹并没有使他舒心, 反而让他的疾病更加恶化, 于是他又把目光转向了佛教, 尽力摆脱内心的烦恼与痛苦, 在佛家的“避风港” 中度过余生。在他的《寄裴舍人诸公遗衣药直书》中自谓“晚更笃信佛法”, 并在山间营建佛寺以祈福。在他的诗歌中佛家思想也有些许的体现, 如《石镜寺》 “古墓芙蓉塔, 神铭松柏烟, 鸾沈仙境底,花没梵轮前。钵衣千古佛, 月两重悬。隐隐香台夜, 钟声徹九天”, 诗中涉及到一些佛家用语———芙蓉塔、梵轮、钵衣等。在《赤谷安禅师塔》中,他高谈佛经十二部, 细数道德经五千文, 相信佛家的转世轮回。

可是,佛教也最终没有给他带来超脱。

总结晚年的卢照邻对终生所信奉之精神失去信心,似无主之幽灵,马茂元在《论骆宾王及其在四杰中的地位》中谈及卢照邻时的评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卢照邻忽而学道,忽而为仕,忽而仕,忽而隐,终于在无可奈何的矛盾与病魔缠绕的苦痛中用自杀方式结束了悲凉的一生。”[9]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1 [2]刘开扬.唐诗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 [3]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

[4]陈主良.初唐四杰[M.长沙:岳麓书社,2000.10

[5]李云逸.卢照邻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10 [6]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8.2

[7]程美华.《略论骈文之“气”》[J.安徽大学学报,2005.116 [8]宇文所安(美国)著贾晋华译.唐诗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2

[9]陈泊海.唐诗汇评(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76618ea524de518964b7dc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