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理化公式大全

2022-10-06 22:36: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数理化公式大全》,欢迎阅读!
数理化,公式,高中,大全
高中数理化公式大全



目录



一、高中数学公式…………………………………………2 二、高中物理公式…………………………………………14 三、高中化学方程式和公式………………………………26

- 1 -


高中数学公式



抛物线:y = ax *+ bx + c

就是y等于ax 的平方加上 bx再加上 c a > 0时开口向上 a < 0时开口向下 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 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 还有顶点式y = ax+h* + k 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 -h是顶点坐标的x k是顶点坐标的y

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 线,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关于圆的公式

体积=4/3(pi(r^3) 面积=(pi)(r^2) 周长=2(pi)r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 2 -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 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 体积计算公式椭圆 长半径*短半径*PAI*

三角函数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四倍角公式:

sin4A=-4*(cosA*sinA*(2*sinA^2-1)) cos4A=1+(-8*cosA^2+8*cosA^4)

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 五倍角公式:

sin5A=16sinA^5-20sinA^3+5sinA

- 3 -


cos5A=16cosA^5-20cosA^3+5cosA

tan5A=tanA*(5-10*tanA^2+tanA^4)/(1-10*tanA^2+5*tanA^4) 六倍角公式:

sin6A=2*(cosA*sinA*(2*sinA+1)*(2*sinA-1)*(-3+4*sinA^2)) cos6A=((-1+2*cosA^2)*(16*cosA^4-16*cosA^2+1))

tan6A=(-6*tanA+20*tanA^3-6*tanA^5)/(-1+15*tanA^2-15*tanA^4+tanA^6) 七倍角公式:

sin7A=-(sinA*(56*sinA^2-112*sinA^4-7+64*sinA^6)) cos7A=(cosA*(56*cosA^2-112*cosA^4+64*cosA^6-7))

tan7A=tanA*(-7+35*tanA^2-21*tanA^4+tanA^6)/(-1+21*tanA^2-35*tanA^4+7*tanA^6) 八倍角公式:

sin8A=-8*(cosA*sinA*(2*sinA^2-1)*(-8*sinA^2+8*sinA^4+1)) cos8A=1+(160*cosA^4-256*cosA^6+128*cosA^8-32*cosA^2)

tan8A=-8*tanA*(-1+7*tanA^2-7*tanA^4+tanA^6)/(1-28*tanA^2+70*tanA^4-28*tanA^6+tanA^8) 九倍角公式:

sin9A=(sinA*(-3+4*sinA^2)*(64*sinA^6-96*sinA^4+36*sinA^2-3)) cos9A=(cosA*(-3+4*cosA^2)*(64*cosA^6-96*cosA^4+36*cosA^2-3))

tan9A=tanA*(9-84*tanA^2+126*tanA^4-36*tanA^6+tanA^8)/(1-36*tanA^2+126*tanA^4-84*tanA^6+9*tanA^8) 十倍角公式:

sin10A=2*(cosA*sinA*(4*sinA^2+2*sinA-1)*(4*sinA^2-2*sinA-1)*(-20*sinA^2+5+16*sinA^4))

cos10A=((-1+2*cosA^2)*(256*cosA^8-512*cosA^6+304*cosA^4-48*cosA^2+1)) tan10A=-2*tanA*(5-60*tanA^2+126*tanA^4-60*tanA^6+5*tanA^8)/(-1+45*tanA^2-210*tanA^4+210*tanA^6-45*tanA^8+tanA^10)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 4 -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otA+cotBsin(A+B)/sinAsinB -cotA+cot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n+1)/2)^2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0 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个实根

- 5 -


b2-4ac<0 注:方程有共轭复数根

立体图形及平面图形的公式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图形周长 面积 体积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角形的面积

已知三角形底a,高h,则Sah/2

已知三角形三边a,b,c,半周长p,S √[p(p - a)(p - b)(p - c)] p=(a+b+c)/2

和:(a+b+c)*(a+b-c)*1/4

已知三角形两边a,b,这两边夹角C,则SabsinC/2 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内切圆半径为r 则三角形面积=(a+b+c)r/2

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外接圆半径为r



- 6 -

(海伦公式)
则三角形面积=abc/4r

已知三角形三边abc,S √{1/4[c^2a^2-((c^2+a^2-b^2)/2)^2]} (“三斜求积” 南宋秦九韶) | a b 1 |

S△=1/2 * | c d 1 | | e f 1 | | a b 1 |

| c d 1 | 为三阶行列式,此三角形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A(a,b),B(c,d), C(e,f),这里ABC | e f 1 |

选区取最好按逆时针顺序从右上角开始取,因为这样取得出的结果一般都为正值,如果不按这个规则取,可能会得到负值,但不要紧,只要取绝对值就可以了,不会影响三角形面积的大小!】

秦九韶三角形中线面积公式

S=√[(Ma+Mb+Mc)*(Mb+Mc-Ma)*(Mc+Ma-Mb)*(Ma+Mb-Mc)]/3 其中Ma,Mb,Mc为三角形的中线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直径=半径×2 半径=直径÷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圆周率×半径×2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

- 7 -


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的体积=底面积×高

平面图形

名称 符号 周长C和面积S 正方形 a—边长 C4a Sa2

长方形 ab-边长 C2(a+b) Sab

三角形 a,b,c-三边长 ha边上的高 s-周长的一半 A,B,C-内角

其中s(a+b+c)/2 Sah/2 ab/2?sinC

[s(s-a)(s-b)(s-c)]1/2 a2sinBsinC/(2sinA)

推论及定理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 8 -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9 -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

45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 10 -


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73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 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82 梯形中位线定理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

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84 (2)合比性质 如果ab=cd,那么(a±b)/b=(c±d)/d

85 (3) ab=cd=…=mn(b+d+…+n≠0), (a+c+…+m)(b+d+…+n)=a/b

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87 推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 11 -


88 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90 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95 定理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

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

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109定理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12 -


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1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15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16定理 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

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0定理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 ②直线l和⊙o相切 d=r ③直线l和⊙o相离 dr

122切线的判定定理 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23切线的性质定理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6切线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8弦切角定理 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9推论 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30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1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 13 -


132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3推论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 ③两圆相交 r-rdr+r(rr)

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136定理 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 137定理 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8定理 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9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40定理 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1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4弧长计算公式:l=nπr/180

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πr2/360=lr2 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147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脚相等

148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149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150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高中物理公式



- 14 -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 15 -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s转速nr/s半径(r):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 16 -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r)1/2(GM/r)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4π2(r+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球的半径} :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 (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F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 17 -


6.电力FkQ1Q2/r2 k=9.0×109N•m2/C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q E:场强N/Cq:电量C,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ILsinθ (θBL的夹角,当LB:FBILB//L:F0 9.洛仑兹力f=qVBsinθ (θBV的夹角,当VB时:fqVBV//B:f0 :

(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

(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m略大于μFN,一般视为fm≈μFN;

(4)其它相关内容:静摩擦力(大小、方向)〔见第一册P8〕;

(5)物理量符号及单位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m/s),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 (6)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 F1F2: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F2的值一定时,F1F2的夹角(α)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aF/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 18 -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 {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加速度方向向下,均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均超重} 6.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于解决低速运动问题,适用于宏观物体,不适用于处理高速问题,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见第一册P67

: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五、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1.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的方向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 {l:摆长(m)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100;l>>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 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 (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6)其它相关内容:超声波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22/振动中的能量转化〔见第一册P173

- 19 -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ΔpFtmvt–mvo {Δp:动量变化Δp=mvtmvo,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或p=p’´也可以是m1v1+m2v2=m1v1´+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ΔEK<ΔEKm {ΔEK:损失的动能,EKm:损失的最大动能} 8.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K=ΔEKm {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 9.物体m1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 v1´=(m1-m2)v1/(m1+m2) v2´=2m1v1/(m1+m2)

10.9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

11.子弹m水平速度v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

E=mvo2/2-(M+m)vt2/2fs相对 {vt:共同速度,f:阻力,s相对子弹相对长木块的位} 注:

(1)正碰又叫对心碰撞,速度方向在它们“中心”的连线上;

(2)以上表达式除动能外均为矢量运算,在一维情况下可取正方向化为代数运算;

3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合外力为零或系统不受外力,则系统动量守恒(碰撞问题、爆炸问题、反冲问题等);

(4)碰撞过程(时间极短,发生碰撞的物体构成的系统)视为动量守恒,原子核衰变时动量守;

(5)爆炸过程视为动量守恒,这时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6)其它相关内容:反冲运动、火箭、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见第一册P128〕。

七、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功:W=Fscosα(定义式){W:(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9.8m/s2≈10m/s2,habab高度差(h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b之间电势差(V)Uab=φa-φb}



- 20 -


4.电功:WUIt(普适式) 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 {P:瞬时功率,P: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f) 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mvt2/2-mvo2/2W合=ΔEK

W: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

(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

2)O0≤α<90O 做正功;90O<α≤180O做负功;α=90o不做功(力的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 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见23两式);(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3.6×106J,1eV=1.60×10-19J*7)弹簧弹性势能Ekx2/2,与劲度系数和形变量有关。

八、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S:油膜表面积(m)2

- 21 -


3.分子动理论内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rf斥,F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2)rr0f引=f斥,F分子力=0E分子势能=Emin(最小值) (3)r>r0f>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U{(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对物体做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ΔU:增加的内能(J),涉及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0〕} 6.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氏表述: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热传导的方向性) 开氏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它变化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方向性){涉及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造出〔见第二册P44〕}

7.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达到{宇宙温度下限:273.15摄氏度(热力学零度) :

(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 (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 (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r0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

(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温度升高,内能增大ΔU>0;吸收热量,Q>0 (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

(7)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8)其它相关内容: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见第二册P41/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保〔见第二册P47/物体的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势能〔见第二册P47〕。

九、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

九、气体的性质 1.气体的状态参量:

- 22 -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

(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而T为热力学温度(K)

十、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带电体电荷量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k: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电荷的电量(C)r:两点电荷间的距离(m),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定义式、计算式)E:电场强度(N/C),是矢量(电场的叠加原理),q:检验电荷的电量(C)

4.真空点(源)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 r:源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源电荷的电量}

5.匀强电场的场强EUAB/d UAB:AB两点间的电压(V)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6.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7.电势与电势差:UAB=φA-φB,UABWAB/q-ΔEAB/q

8.电场力做功:WABqUABEqdWAB:带电体由A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q:带电量(C)U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E:匀强电场强度,d:两点沿场强方向的距离(m)

- 23 -


9.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 10.电势能的变化ΔEAB=EB-E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1.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EAB=-WAB-qU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2.电容CQ/U(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Q:电量(C)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ω:介电常数)

常见电容器〔见第二册P111

14.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W=ΔEKqUmVt2/2Vt(2qU/m)1/2 15.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平 垂直电场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t(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运动 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aF/mqE/m :

(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方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 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第二册P98]

(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

(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 (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F

(7电子(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8)其它相关内容:静电屏蔽〔见第二册P10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应用〔见第二册P114等势面〔见第二册P105〕。

十一、恒定电流

- 24 -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EIr+IR也可以是EU+U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P总{I:电路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 串联电路(PU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总=P1+P2+P3+ 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Rx) 由于Ix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 25 -


电流表内接法: 电流表外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示数:IIR+IV

Rx测量U/I(UA+UR)/IRRA+Rx>R Rx测量值=U/IUR/(IR+IV)RVRx/(RV+R)

Rx>>RA [Rx>(RARV)1/2] Rx< [Rx<(RARV)1/2]

12.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限流接法

高中化学方程式和公式



.常用计算公式:

1)相对原子质量2)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





①它的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A元素的质量分数





3)混合物中含某物质的质量分数(纯度)



4)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g/L



5)纯度



- 26 -




6)溶质的质量分数



7)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8)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9)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 化学方程式:

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3)磷在空气中燃烧



4)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5)硫在氧气中燃烧



6)铁在氧气中燃烧



- 27 -




7)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8)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9)氧化汞受热分解



10)电解水



11)锌与稀硫酸反应



12)镁与稀硫酸反应



13)铁与稀硫酸反应



14)锌与盐酸反应



15)镁与盐酸反应



16)铁与盐酸反应



17)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18)氢气还原氧化铜







- 28 -


19)木炭在空气不足时不充分燃烧



20)木炭还原氧化铜



21)木炭与二氧化碳反应



2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2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24)碳酸分解的反应



25)煅烧石灰石的反应



2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



27)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28)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2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0)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3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 29 -




32)乙醇在空气中燃烧



33)甲醇在空气中燃烧



34)铁与硫酸铜反应



35)氧化铁与盐酸反应



36)氢氧化铜与盐酸反应



37)硝酸银与盐酸反应



38)氧化铁与硫酸反应



39)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



40)氯化钡与硫酸反应



41)氧化锌与硝酸反应



42)氢氧化镁与硝酸反应



43)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 30 -


44)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



45)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



46)氢氧化钠与硝酸反应



47)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48)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



49)氧化钙跟水反应



50)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



51)氢氧化钠与三氧化硫反应



52)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



53)硫酸铜粉末吸水



54)硫酸铜与锌反应



55)硝酸汞与铜反应



56)氯化钾与硝酸银反应

- 31 -




57)氢氧化钠与硫酸铵共热



高中化学

1.有关物质的量(mol)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mol

2)物质的量(mol

3)气体物质的量(mol

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溶液体积(L

2. 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物质的量浓度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不变)



- 32 -


②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即c(浓)·V(浓)=c(稀)·V(稀)]

4)任何一种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整个溶液呈电中性)

3.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质为不含结晶水的固体)

1)基本公式:





2)相同温度下,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的关系:





3)温度不变,蒸发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水),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



4)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



4. 平均摩尔质量或平均式量的计算公式

1)已知混合物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



说明:这种求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气体,而且对固体或液体也同样适用。 2)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

(混)

(混):

- 33 -


注意:该方法只适用于处于标准状况下(0℃,)的混合气体。

3已知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另一气体A的密度之比D(通常称作相对密度)







5.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

1)某物质X化学反应速率:



2)对于下列反应:









6. 化学平衡计算公式

对于可逆反应:

1)各物质的变化量之比=方程式中相应系数比 2)反应物的平衡量=起始量-消耗量 生成物的平衡量=起始量+增加量 表示为(设反应正向进行):

起始量(mol 变化量(mol

a x(耗)

(耗)

平衡量(mol







(增)

(增)

b

c

d







3)反应达平衡时,反应物A(或B)的平衡转化率(%

- 34 -




说明:计算式中反应物各个量的单位可以是mol/Lmol,对于气体来说还可以是LmL但必须注意保持分子、分母中单位的一致性。

4)阿伏加德罗定律及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三个重要推论。

①恒温、恒容时:,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与其总物质的量成正比。

②恒温、恒压时:,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总体积与其总物质的量成正比。

③恒温、恒容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其反应混合气体的平均

5)混合气体的密度

6)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的计算。



其中MA)、MB)……分别是气体A、B……的相对分子质量;a%、b%……分别是气体AB……的体积(或摩尔)分数。



7. 溶液的pH值计算公式

1

,则

,则





- 35 -


2)任何水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3)常温(25℃)时:



4n元强酸溶液中

总是相等的,即:

n元强碱溶液中

8. 有关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计算公式

8.1 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

注意: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8.2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的关系



8.3 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1对于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对于氢元素,负价为-1正价为+1 2)主族元素的最高价=主族序数=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9. 烃的分子式的确定方法

1)先求烃的最简式和相对分子质量,再依(最简式相对分子质量)n=相对分子质量,求得分子式。

2)商余法:商为C原子数,余数为H原子数。

注意:一个C原子的质量=12H原子的质量

10. 依含氧衍生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求算其分子式的方法

,所得的商为x,余数为y

注意:1

原子团的式量=1O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16

- 36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6217f475b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