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

2023-04-27 20:25:2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解读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欢迎阅读!
余华,苦难,解读,活着,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读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

作者:王静丽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5年第05

摘要:《活着》是余华颇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展示了生命中最深厚最顽强的精神力量。在余华的小说中,表现出强烈的"苦难意",也表现了余华对人类生存的不断追问。本文从苦难的表现形式、苦难的产生根源以及苦难的超越三个方面对"苦难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活着》;死亡;苦难;苦难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39-01 1."死亡"――"苦难"的表现形式

余华是一位特别关注苦难的作家,也很善于表现苦难。在《活着》中,他将这种苦难的铺叙推向极致,他浓墨重彩地大肆涂抹着人类的各种苦难,甚至还不厌其烦地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一幅幅的"人类受难图",安排了一个又一个"死亡现象展览",上演的其实是一出由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小说充满了作者的精巧构思、精心布置,他让一幕接一幕的死亡出现在读者眼前,把生命之苦渲染得无以复加、痛彻心骨。

《活着》以短短的篇幅,写了福贵父、母、子、女、妻、婿、孙七个人的非正常死亡。小说的故事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死亡连缀而成的。福贵的父亲死于福贵的赌博嗜好,母亲死于疾病,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儿子有庆因输血给县长太太而死,女儿凤霞死于分娩大出血,女婿二喜被吊车吊起的水泥石板打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一系列的死亡故事,使福贵习惯了死亡,却使读者在重复死亡的旋律中难以喘息,叫人在某种无法躲藏的残酷真实面前,在一次又一次几乎制度化的劫难经历中,与世道人心有所领悟。引导读者进入苦难的世界中,感受其中的滋味。余华是一位叙述苦难、再现苦难的高手,他关注人间形形色色的苦难,也善于表现这无尽的苦难。

2."苦难"产生的根源

2.1 人性恶。福贵年轻时,家境殷实,他放荡不羁。父亲被他气死,老丈人被他羞辱,怀孕的妻子也被他欺辱,金钱让他丧失人性,疯狂又残暴,最后变得一贫如洗。自然灾害期间,王四抢夺聋哑人凤霞挖到的地瓜,而队长瓜分、向福贵家要米的情节,表现出了饥饿威胁下的人性中的自私、暴力以及以权谋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性的丑恶被余华进行了无情的放大。金钱是产生人性恶的根源,可以让福贵对老丈人肆意羞辱,可以使福贵对怀孕的妻子拳打脚踢,可以让龙二设圈套害得他家破人亡;而饥饿是滋生人性恶的土壤,可以让王四欺负一个聋哑人,去抢去夺,更让队长利用职务之便掠夺他人的粮食。金钱和饥饿同样可以催生人性中的放荡、堕落、贪婪、欺诈、自私等等。人性恶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苦难,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择手段地谋求暴利和权力,毫无顾忌地张扬着人性恶,人类的美好品质被他们漠视和淡忘,这是人类的悲哀,也更显出作品的现实性。 2.2 奴性意识。小说中的有庆之死,揭露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权力的膜拜和对底层民众生命的漠视,这是人们身上的"奴性"造成的悲剧。医生的天职本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而小说中的医生为抢救县长的老婆,却抽干了福贵的的儿子有庆的鲜血。"奴性"使医生忘记了自己的天职,成了趋炎附势、草菅人命的刽子手。余华用这种看似极端的叙述,批判了千百年来蛰伏在中国人身上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奴性"。余华曾说:"如果让我选择一位中国作家作为朋友,毫无疑问我会选择鲁迅。我觉得我的内心深处和他非常接近。"从余华的作品中,我们深深体悟到他对鲁迅文学的精神的传承,其中一点就是对国人的"奴性"反思和批判。

2.3 时代的"荒唐"。《活着》中"文革"期间村民大炼钢铁一节,讲述了那个荒唐的时代,如何劳民伤财,给福贵和村民孙老头一家造成的伤害。为了给"煮钢铁"腾地方,村民孙老头的茅草房被无情的烧毁,弱者的利益再次被牺牲。时代的荒诞让农民放弃土地投入到了"大跃进"中,而当三年自然灾害到来时,广大农民却陷入苦难和困顿之中。

2.4 底层的无权无力。福贵作为中国农民的一份子,始终忍受着贫困的煎熬:妻子有病没钱医治,儿子死于输血,要抱外孙时女儿死于难产,女婿死于事故,外孙因为饥饿吃了过多的豆子胀死。福贵微小无力,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平静地接受和等待一切的来临。这看似极端的叙述道出了偶弱势群体悲惨的生存状态。人性恶、国民性中的奴性意识、时代的荒唐以及弱势群体的无权无力成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生活苦难的根源,这既是那个年代人民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 3."苦难"的超越

苦难意识是余华小说的独特之处,他已经超越了单纯展示苦难的阶段,对苦难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小说《活着》中,在其独特的苦难意识的观照下,余华成功地实现了对个体生命的精神苦难的超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忍耐。在《活着》中,福贵面对接二连三的丧亲之痛并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没有愤怒,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有的只是他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宽广的忍耐与包容,甚至再大的苦难,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小说结尾与福贵相依为伴的老牛,也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在福贵的内心里,牛的忍耐、坚韧以及任劳任怨,正与自己的心理状态产生了一种契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2 乐观。在《活着》中,死亡是福贵一生苦难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当他的亲人一一离开人世,对他来说,活着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煎熬,就是对自身生命承载力的摧残。但纵使这样,福贵依然坚强得活了下来。在"死亡"这种无比残忍的力量面前,他的超然,他的乐观,是他活下来的希望。在福贵的思想里,人就应该守着自己的命运,他与他的命运之间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谁也无法抛弃和怨恨对方。自己所拥有的,无论诞生、死亡、幸福、苦难,都是命运所赐。所以当福贵的亲人一一死去后,他不曾怨天尤人,而是默默地承受,以乐观的态度坚强地活着。

3.3 亲情。福贵对苦难的忍受是建立在强大的亲情之上的,作家迟子建说:"在沉重、庸常的生活中慰藉着人心的温情,成了支撑人们生活下去的理由。"在福贵漫长的一生中,亲情的温暖使他感动,亲人的死亡,又让他变得坚强。亲情是《活着》的主旋律,虽然福贵一次又一次地经历着苦难,但一家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却始终贯穿其中。这正是余华《活着》中的核心寓意:亲人、家庭的温情使受苦受难的灵魂得到了救赎,获得了心理平衡,同时也获得了继续承受、继续产生希望和勇气的巨大力量。

3.4 生命意识。《活着》中的福贵亦终生在苦难的枷锁中穿行。作为整个社会的底层,那个时代的农民承载着巨大的痛苦。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长达半个世纪间,福贵一直遭受着种种纷至沓来的苦难的蹂躏。生命是一个简单的词,但其意义的实现过程却是血泪杂糅,充满艰辛。对他来说,死,可以轻易地解脱,而生,却意味着一种忍受。余华替福贵选择了生,就意味着选择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其表现的苦难意识愈发厚重深沉。 4.总结

《活着》看似是对一段苦难人生的回忆,但在这背后表现出我们对苦难的认识和态度。这种敢于承担个体的命运,对生命不放弃,对活着本身不可动摇的坚持和信念,正是这个社会为欠缺的,这也正是本文写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华.余华作品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2] 余华.活着[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9.

[6] 王庆.90年代农村小说的苦难意识[J].江汉论坛,2001. [7] 毛学文.论《活着》的生命意识[J].黑龙江史志,200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54985e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3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