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得与失

2022-05-07 06:19: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得与失》,欢迎阅读!
科举制,中国,古代,关于
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得与失

摘要: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主要的选贤制度并且一直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虽社会带来了不少的人才但其本身存着弊端和局限性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的发展。本文通过了阐述了科举制具体的利与弊来正确的科举制的得与失。因此,我们在看待科举制时应用两点论的原则从不同的方面看待问题。由此,对于科举制我们应借鉴其经验发展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 关键字:利、弊、继承 目录: 一、绪论

1 2

、正文

1、利在于 2、弊在于 三、结论: 1、继承

1经验教训

2、联系现实

正文:

一、绪论

1、前言: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其中产生了不少的具有历史意政策如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举制等等。但这些制度或多或少的存在其自身的利与弊。如科举制。

2、引言: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主要的选贤制度并且一直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也是我国古代各朝君王所推崇的一种国民生计的制度也是我国封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的产物。但其本身的发展存在这利与弊。不仅社会带来了无数的人才也带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到明清时期的八股文却阻碍社会的发展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了八股文上却没了创新的意识。以下是科举制的利与弊的具体内容。

二、正文

1、利在于: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而且科举制度使中国封建社会有了一部有效而稳定的文官机器的同进,打造了良性的封建文化生态环境。 在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采用过多种方式选拔其所需要的人才。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汉朝以“察举”制和“征辟”制取代世袭制,由州、郡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职,或由皇帝特诏选任官吏,这比


前代进步不少,但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徇私舞弊,用人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出射底层的优秀人才难以被选拔上来。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这在当时多少改变了州、郡地方长官随意左右、受贿营私的状况,选拔出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但这个制度到后来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家世、门第成为评定官员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已成为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其结果必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而科举制度的出现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点。科举制度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日趋完善的宋朝,历代皇帝几乎都以奖掖孤寒、抑制势家自诩,采取了特别举措限制“贵家”子弟,这客观上给了平民子弟更容易崭露头角的机会。宋朝不但出现了“平民”状元的现象,而且很多普通百姓子弟通过科举改变了自身及其家庭的命运。不少日本学者也因此把中国的宋朝称为“平民社会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学者、教育家、外交家等,如唐代的王维、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寇准,明代的张居正、汤显祖、海瑞、徐光启,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林则徐、翁同龠、张、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并且科举制度植根于我国的具体土壤,即有赖于我国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在人口、发展水平与文化认同上的巨大优势和封建生产力方式不断向周边地区拓展的历史现状。它的存在既依赖于专制王朝,又促进国家的统一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的历史。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的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是我国传统政治的一大创造。它客观上使中华文化统一到儒家文化的前提下来,这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如果以科举制度奠定基础的隋唐为界划分我国历史的前后期,可以看出,后期中央集权国家的凝聚力与稳定程度要大于前期,这与官僚铨选制度由察举征辟到科举考试的演变也密切相关。

2、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结论:

1、继承:虽然科举制有着不小的弊端但盲目的废除它虽然会带来些好处但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近代,举推动了洋务运动后兴办近代学堂的高潮和新教制度的建立与初步完善。其次有利于思想的近代化,废除科举有利于新兴知识分子群体接受自由民权思想,日益获得独立的人格和开放的思想。辛亥革命的兴起有赖于这一点。但是不可避免地,科举制度的废除也给中国社会文化造成了断层,正如黄仁宇所言:“科举制度的废除,从此上下两层社会被打成两截,无


法得到有效的沟通”因为农村文化生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总之要用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识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1)、经验教训:①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②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③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④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⑤我们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

2)、联系现实:我国当前推行的考试改革体现了组织和发展教育事业的国家职能。我国的考试改革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原则。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注意对比,古代的考试制度和现在的考试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还要认识“十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国古代选管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是我个人对科举制的一些认识与看法。如有错误望老师斧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321885432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0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