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8章 群体影响

2022-04-15 07:29: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心理学 第8章 群体影响》,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学,群体,影响
8 群体影响

纲要:①群体的概念;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④去个体化;⑤群体极化;⑥群体思维;⑦少数派影响;⑧群体利弊

一、群体的概念。“将他们视为我们” a观点:群体成员间存在互动/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b观点:不同群体可满足人类不同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社会认同需要)

二、社会助长的作用:他人在场的影响

1.纯粹他人在场。唤醒能够增强任何优势反应的趋势。唤醒:身心处于激活状态。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社会唤醒效应:他人在场→唤醒→增强优势反应→促进简单行为/妨碍复杂行为。

2.拥挤现象:众多他人在场。他人的影响效应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递增;人群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拥挤会增强唤醒状态。

3.他人在场引起唤醒的原因。①评价顾忌:观察者在场使我们焦虑的原因在于我们想知道别人怎么评价我们。②分心:因他人在场/刺激出现,导致注意力在他/任务之间的分配冲突,使认知系统负荷过重,引发唤醒(大脑皮层兴奋、肌肉紧张状态)。③纯粹在场 三、社会懈怠。

1.人多未必力量大。个体一旦受到他人观察,个体的评价顾忌就会增加,这样社会助长作用就发生了;个体一旦消失在人群中,个体的评价顾忌就会减少,社会懈怠就发生了。策略:使个体成绩可识别化。

2.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懈怠。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较常见,但是表现形式没有个人


主义文化背景那么强烈。社会懈怠的情况:当赋予群体挑战性的任务目标、群体成员因为成功而获得奖励、当他们有一种把自己的队伍看做“团队”的信念时,社会懈怠程度就会减弱,保持小规模的群体也可以。 四、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

1.群体失控:法不责众。社会助长表明群体能引发人们的唤醒状态,社会懈怠表社会群体会分散责任,一旦唤醒和责任分散结合到一起,常规的约束就会变小,后果可能令人震惊。群体规模:群体规模越大,不仅引发唤醒状态,还使成员身份模糊化(“匿名感”),个体评价降低,人们注意力集中在情境上,把行为归责为情境。匿名性:由群体、昏暗灯光、戴墨镜、互联网等使知觉到的匿名性增强、去个体化,因而使人更愿意欺骗、自私自利、粗暴言行等邪恶的冲动;匿名性使人们自我的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更容易对情境线索作出回应,无论线索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唤起和分心活动:较小的唤起状态或者分散注意力的事件可能会成为更放肆行为的前奏。

2.弱化自我察觉。自我察觉是去个体化的对立面,自我察觉的人也不太可能做出欺骗行为。“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小心去个体化” 五、群体极化:群体对我们观点的强化。

1.“风险转移”的案例。群体讨论通常可以强化其成员最初的意向。

2.群体对我们观点的强化。①很多研究验证了群体极化现象;②生活中人们往往和观点相似的人进行交往,进而强化原有态度,在学校群体极化、社区群体极化、互联网群体极化、恐怖组织群体极化等例子中体现出来;

3.对极化的解释。①信息影响,基于接受了事实的证据而产生的影响。听到他人观点、积极参与讨论都会导致态度转变(极化);在中心路径说服中,人们看待


信息的态度很关键;(扩展:说服路径:中心路径vs外周路径。当人们积极主动,并且能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时,就可能接受中心路径的说服,也就是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就很可能说服他人;如果论据苍白无力,思维缜密的人会很快注意到这一点并且进行反驳。规范影响。基于人们希望被他人接受或敬仰的愿望而产生的影响。社会比较理论中,人们常与相似的人或人群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当其他人持有类似观点时,为了讨好他人,我们会将观点表达得更加强烈(极化)。人众无知效应: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不敢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第一反应是从其他人的表现中寻找线索,再推论自己应该怎么做。“尽管没有一个参与者寻求帮助,但他们认为其他参与者不会和自己一样被害怕出丑的念头约束,他们错误地认为,那些没有寻求帮助的人是因为他们不需要任何帮助”“基于社会比较的极化效应通常没有现场讨论所产生的极化效应那么强烈,但是,令人吃惊的是,人们并不是简单地向群体平均值靠拢,而是要更胜一筹”【群体讨论中有说服力的观点(事实)占上风,社会较影响涉及价值判断,很多既涉及事实又涉及价值判断的事件,两者会共同发生作用】

六、群体思维:群体对决策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824fc0395b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0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