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蒹葭》

2022-04-01 09:15: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经》之《蒹葭》》,欢迎阅读!
诗经
提示:

《蒹葭》是《诗经》中艺术成就突出的一首抒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前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情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蒹葭》一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毛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朱熹《诗集传》“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王照圆《诗说》赞同朱说:《蒹葭》一篇最好之诗,却解作刺襄公不用周礼等语,此前儒之陋,而《小序》误之也。自朱子《集传》,朗吟一过,如游武夷、天台,引人入胜。乃知朱子翼经之功不在孔子之下。”自此之后,或以为襄公求贤尚德之作,或以为思贤招隐之词,或以为朋友想念之吟,或以为贤人肥遁之诗,皆未超出朱熹的范围。

有的学者指出:“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两说皆可通。其实,只要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溶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心灵的回想,也就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诚然,从说诗的角度是可以这样讲的。但是,从作诗的角度讲,则诗人的主题必定是单一的。我们从诗中难与


人言的思慕情致分析,这应当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情诗,但作者是男是女却无法确定。

这首诗意境飘逸,神韵悠长,文学角度来说实在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诗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这是诗人触景生情的歌唱,非但深秋早晨凄清明净的景色写得很美,而且点明了诗的时间地点。其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虚点其地,似乎近在眼前。然后转过一笔:“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人在上下左右的求索,然而远道阻隔,可望而不可即。 一个“宛”字,又将实在的处所一笔拎空,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惆怅。

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但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著;“伊人”之“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求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思考与练习:

1、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你是怎样理解的?

2《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3、结合《蒹葭》一诗,谈谈你对诗歌中所谓的“朦胧美”问题的认识。


《蒹葭》刺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也。《毛诗序》 言秋水方盛之际,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宋 朱熹《诗集传》

《蒹葭》一篇最好之诗,却解作刺襄公不用周礼等语,此前儒之陋,而《小序》误之也。自朱子《集传》出,朗吟一过,如游武夷、天台,引人入胜。乃知朱子翼经之功不在孔子下。(王照圆《说诗》

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然自异者也。然意必有所指,非泛然者。《序》谓“刺襄公,未能用周礼”,吕氏祖谦遂谓“伊人犹此理”,凿之又凿,可为喷饭。盖秦处周地,不能用周礼。周之贤臣遗老,隐处水滨,不肯出仕。诗人惜之,托为招隐,作此见志。一为贤惜,一为世望。“伊人”曰“从之”,曰“宛在”,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特无心以求之,则其人乎远矣。《序》本有指,辞不能达,故致纷纷议起矣。

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此则兴尽首章,不可不知也。(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在水之湄”,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乎“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清 姚际恒《诗经通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ef7454469eae009581becf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