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支持研究简述》,欢迎阅读!
社会支持研究简述
【摘 要】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首次作为专业概念被引入到精神病学中,其后,此概念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学术界一般从三个视角定义社会支持:社会行为性质、社会资源的作用、社会互动关系。社会支持分类中最多的分类是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动态模型、主效应模型、缓冲器模型。 【关键词】社会支持 分类 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9-0013-02 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Durkhein发现社会关系网络的丧失是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首次作为专业概念被引入到精神病学中,其后,社会支持概念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 一 社会支持的概念
学术界很难对社会支持有统一的定义,Vaux在1988年认为社会支持是元概念,无法对其下简单的定义。根据文献,学术界一般从三个视角定义社会支持:第一类,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Cullen(1994)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区、社会网络或从亲戚朋友那里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帮助。国内研究者施建锋等提出,社会支持指的是当某人有需要时,来自于他人的同情和资源的给予。而这种同情和资源的给予是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的,从而达到缓解个体各类紧张的目的。第二类,从社会资源的作用来定义。House(1981)将社会支持描述为“什么人就什么问题给予某人什么”。他认为社会支持就是由其他人所提供的资源。Gottileb(1981)将社会支持定义为来自于社会关系的帮助、人们联系的方式以及支持网络中成员间的资源交换。第三类,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如Sarason(1991)将社会支持归纳为一种关系,这个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或人们能感知到的、他们能与他人交流,他们被关心、有价值感,并在他们需要时给予的帮助。 二 社会支持的分类
社会支持分类的标准不一,种类繁多,但是最多的分类是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理解与支持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客观支持则指客观的、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援助、社会联系等。我国学者肖水源提出,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着差异,有些人虽可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并且,人与人的支持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支持奠定了基础。因此,社会支持还应包括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即个体在遇到困难时对支持的利用程度。
Barrera和Ainlay将社会支持分为六类,具体包括:行为的援助、物质的帮助、指导、反馈、亲人交往和积极的社会交往。Cohen和Wills根据社会支持所提供资源的不同性质,将社会支持分为四类:社会成员身份、尊重的支持、信息的支持、工具性支持。 Brown提出社会支持的来源可分为两种:一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来源,包括家人、亲戚、朋友、邻居、社团朋友及工作中的同事等。二是正式的社会支持来源,包括提供服务的政府、学校、福利机构、卫生机关等的工作者。此外,社会支持还可分为消极支持与积极支持。 三 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
研究者普遍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能有效地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维护和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并提出了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缓冲器模型和动态模型。 1.动态模型
应将社会支持和压力同时作为自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对身心健康水平起作用,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这种关系还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主效应模型
研究者在统计中发现,在某些多变量中,只出现了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反应症状的主效应,而未出现交互作用。由此得出结论:高的社会支持的主体必有良好的身心状况,即统计中社会支持水平与身心健康水平成正比。 3.缓冲作用模型
社会支持通过人的内部认知系统对处于压力状态的个体具有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一方面,社会支持度高的个体趋向于低估压力情景的不良后果;另一方面,社会支持可能从生理水平方面影响身心健康。
Turner等人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作用模型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条件下,研究结果支持主效应模型,而在高经济地位的条件下,研究结果支持缓冲效应模型。Munroe 等人的研究证实:社会支持、压力与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因此,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压力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有时可能是曲线关系,有时可能是阶段性变化或阈限的关系。
社会支持近年来日益成为国内外心理学界关心的热点课题。如:汪明亮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研究了积极的刑事政策预防弱势群体犯罪问题,刘儒德等研究了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对初中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曾玲娟、武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79~80 [2]施建锋、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人类工效学,2003(1):42~45 [3]Vaux A. Social support:theory,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M].Praeger publishers, 1988:8~9
[4]Cullen F T. Social support as an organizing concept for criminology: 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academy of criminal justice sciences[J]. Justice Quarterly, 1994:527~559
[5] 刘陈陵.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6]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29~32
[7]Cohen S & Wills TA. 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5(2):310~357
[8]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9]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5):1175~1177 [10]Turner R, Grind staff C, & Phillips N. Social support and outcome in teenage pregnancy [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90:43~57
[11]汪明亮.以一种积极的刑事政策预防弱势群体犯罪——基于西方社会支持理论的分析[J].社会科学,2010(6):86~93
[12]宋灵青、刘儒德、李玉环等.社会支持、学习观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3) 〔责任编辑:冯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bbf79c803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