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2023-03-20 22:05:2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欢迎阅读!
孔子,学说,整理,关于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范文大全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一、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据。 一、《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

(一)孔子对“仁”有诸多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而“仁”的基本内涵浓缩在他与樊迟的问答中。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冯友兰认为,孔子的“仁”以同情心为本,本着同情心以推己及人,故曰爱人为仁。 (二)有时候,孔子用“仁”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品德,这便是“仁人”一词的含义。在这一场合下,“仁”的含义是品德完美。 二、《论语》中“仁”的诠释。 (一)真性情的合理流露。 (二)能推己及人。

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 (三)“大而化之之谓圣”。

至于仁,自己想要成功,也让别人能够成功;自己想要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能够在近处找到这样的例子,推己及人地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

此外,要正确了解孔子“仁”的思想,还要认识到仁是“为己”和“为人”的统一,是“自爱”和“爱人”的统一。

二、义

“义”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和范畴之一。 “博爱之谓仁,合而宜之,之谓义”。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它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循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仍然是不义。用孔子和后来的儒家常用的一个贬义词来形容,这是图“利”。儒家认为“义”和“利”是截然相反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后来的儒家常常强调“义利之辨”,认为这是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点。

三、忠

一、“忠”的含义。 许慎《说文解字》“忠,敬也,同心曰忠。 二、《论语》中“忠”的三类出现形式。 (一)交友 (二)事君 (三)治民 1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范文大全



四、信

一、“信”的含义。

所谓信,《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又说“诚,信也”,以诚与信互训,这表明“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可靠。从信的字体构成来看,信从人从言,由“言”和“人”组成,“人言为信”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守言行诺,亦即“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

五、恕

从曾子对“一以贯之”的“夫子之道”所做的“忠恕而已”的高度概括,再到子贡“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追寻,可以感受到仁爱精神从理论层面进行一次次凝练的同时,实际上也为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层面而摸索出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恕”的伦理意义上,意味着这样一条道德法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换句话说,行恕的根本依据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勇

——儒家把“仁”“智”“勇”列为“三达德”

《论语》中论述“勇”的次数不多 ,共12次:

何为“勇”

一、发乎仁 ——以“仁”为基础的“勇” 孔子对勇的肯定是建立在勇属于仁德的基础上。 二、止乎义 ——以“义”为指导的“勇”

勇本属于仁德,仁行不合宜() ,就离开仁的本质。 以“义”来衡量“勇”,并提出了为了“义”勇往直前甚至不怕牺牲的勇德观。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

“勇”必须受“义”的制约与引导,否则“勇”就会变成为一种破坏力量,从而导致“乱”

三、适乎礼 ——以“礼”为规范的“勇”

七、智



一、《论语》中的知

《论语》中“ 知”字有三种用法 一相当于知道、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第一 一相当于知识, ——子罕第九 一相当于“ 智”。在《论语》中论及相当于“ 智”的内容共有十八章.

二、“智”在论语中的体现 1.为学方面

做学问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为智。 学习,不放荡,打好根基 为智。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742378f31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