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作业

2022-04-01 12:27: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概论作业》,欢迎阅读!
社会学,概论,作业


1.简述芝加哥学派中的库利,帕克,米德和戈夫曼提出的主要理论

库利:“镜中我”理论,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a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b在作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c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作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他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帕克:帕克的自我发展理论 ,帕克把道德品质的动机概念作为自我发展的核心课题,描述了五种人格类型,每一种类型代表心理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在帕克看来,由于每个人的行为都含有易变性,因此这五种动机模式也就构成了个体人格的组成部分。人们可以按照占支配地位的组成部分来分类。 a非道德的类型相当于心理变态人格。这种类型的个体是冲动的、难以管束的、自我中心的,这类个体没有内化的道德原则或良心,而是把别人看作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在帕克看来,这种类型在生命的第一年是正常的。 b权宜类型相当于自我中心的人格。这种类型的个体也没有内化的道德原则或良心,而是把别人的反应仅仅作为进一步达到他个人目的的手段当他的个人目标包括有利可图的名望时,他的行为有可能像较高阶段的行为,即表面上遵奉道德原则。与非道德类型者相比,权宜类型的个体看到遵奉社会规范的好处,但为了对自己有利,有可能破坏规范,而且试图不让人捉住。在帕克看来,这种类型在许多年幼儿童中是常见的,所以他们的行为必须用奖赏和惩罚来控制。 c遵奉类型相当于遵奉人格。这种类型的个体严格遵奉具体的行为准则。一个普遍的内化原则是,群体中其他人怎么做,他也怎么做。当他犯规时,他感到痛苦的不是内疚而是害臊,害怕别人非难。他具有原始的良心,因为他对犯规感到不安,但他没有抽象的道德原则,也不关心他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如果他既遵循了规则却又得罪了人,不会感到内疚,也没有责任心。他可能对有些人友好,对另一些人冷淡。在帕克看来,这种类型发生在童年的中期和后期,与皮亚杰的他律道德相似。 d理性-良心类型本质上也相当于遵奉人格。这种类型的个体具有内化的和抽象的道德原则当他违背了这些原则他会感到内疚然而这并非他行为的结果,也不是别人的非难使他痛苦,而是违背了他定型了的超我。在帕克看来,非理性-良心类型仍处在像遵奉者一样的发展水平。 e理性-利他主义类型。相当于整合的人格。这种类型的个体具有稳定的道德原则,现实地评价他的行为结果,并且按照有利于别人的幸福和自己的幸福来行动。他的良心或超我是坚定的,但他在执行规则时又是灵活的。他能认识到别人的感觉,但他不会因此丧失眼力,从而以别人自居。他具有洞察能力,并正确对待自己。他对工作抱建设性态度,把社会生活着作是对共同目标的协同努力。他能判断一个人的特殊行动,而不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欣赏或谴责。他尊重每个人的完善,并对所有人都如此。他是自主的和有理性的,他的情感是适度的,没有非理性的焦虑或内疚。在帕克看来,理-利他主义的类型是理想化了的类型,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一阶段并稳定地保持它。






米德:“角色扮演”理论,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米德认为,社会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博弈阶段。每个阶段的“角色扮演”能力是不同的。相应的,“客我”涵盖的内容和范围也是不同的。在模仿阶段,孩子只能简单的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角色扮演”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自我意识也是非常弱的。到了嬉戏阶段,孩子开始扮演一些特定的,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些角色往往就处在孩子的周围,在孩子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父母,兄弟,家里的朋友,等等。“客我”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有了较大的扩展。到了博弈阶段,孩子需要和能够扮演的角色的范围更加扩大,开始观察,理解和模仿“一般化他人”的角色。“客我”的范围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的演进过程。

戈夫曼:戈夫曼拟剧论就是借助戏剧的类比而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研究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把社会比做舞台,社会成员比做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戈夫曼看来,人们之间的互动,就是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但不是表现真实的自己,而是表现伪装起来的自己,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戏,也就是戴着假面具在社会中生活。假面具是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前台行为,是一种角色面孔。戈夫曼认为,“假面具”并不等于欺骗工具,两者是有区别的。

2.齐美尔如何论述货币经济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什么是现代性?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现代性是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用来讨论现代化本质的一个概念。在吉登斯看来,所谓的现代性,是指在17世纪以来出现于欧洲,并且其影响随之向世界各地蔓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现代性是历史发展的非延续性或断裂的结果,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是前现代社会没有或与之根本不同的。现代性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将时间和空间组织起来从而连接在场与缺场的条件完全不同于各种传社会时间和空间在这一过程中高度延伸,在现代性条件下社会关系脱离了具体的互动环境,在更为广阔的时间一空间范围内被重新建构!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在西方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船坚炮利”的冲击下,中国社会19世纪下半叶开始启动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贯穿着一条向西方学习的主线。五四时贤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全面歌颂,后继的知识精英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习惯性的忽视了本土文化资源,传统礼俗和社会人伦。根据孙中山的说法,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属于“后发外生型”,是在殖民侵略,国家遭遇外部挑战的情况下“被迫”开启的,可以说是一场激变,一次剧烈的脱节,一次对外部挑战的积极回应。

中国的现代化觉醒从林则徐、魏源到李鸿章、曾国藩,再到康梁和五四时贤,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由军事到技术再到制度最后到全盘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并且最终选择了革命这条最彻底的道路。




在遭遇殖民侵略之前,中国自身是缺乏足够的现代性因素积累的,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中国社会对现代化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的手段是创新,“后发外生型”国家的主要手段是“采借”因为他们可以在早发型国家的现状中看到自己未来的前景。但中国在“采借”过程中呈现出一些畸形的表现:以西方的现代化指标为标准,一味追求“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以西方的理论为圭臬,一味的强调民主、人权,将几千年的中国经验化为零,缺少对现实的反思和对传统价值的认同,我觉得,这种将西方价值理念奉若普遍真理的思想实际上也是中国现代化过程遭遇的深刻危机。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西方是不同步的。中国刚进入前工业时期,西方“早发内生型”国家已经步入了后工业时期,而且“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现代化具有“一揽子解决”的特点,因此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与西方相比,除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大,腐败滋生,道德失范、环境恶化等,也有一些不同于早发内生型国家的特殊问题.

这种现代化进程的不同步给中国现代化造成了不利的国际环境。根据沃勒斯坦的“核心-边缘”理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属于依附型的地位。我们通常只看到市经济体制下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却没有看到在GDP的快速增长中,中国付出了劳力和血汗,过半的利润是流向外资企业的!另外,中国也存在盲目跟随国际潮流的问题,在实体经济未发展成熟时将注意力转向金融业,其实是将自身置于被动、危险的境地,因为世界金融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美国利用金融工具向全世界借钱,中国用产品换取了大量外汇,而拿到的只是账单不是货款,因此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异常曲折的!

4.简述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公共领域”“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观点? 交往理论 公共领域:

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760eb36ba98271fe910ef90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