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诗词《苔》赏析

2023-11-30 11:46:3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袁枚的诗词《苔》赏析》,欢迎阅读!
袁枚,赏析,诗词
袁枚的诗词《苔》赏析

《苔》——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赏析

一、生命在于绽放。正如诗中所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就算是白天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苔花也依旧楚楚盛开。花之为花,或者说苔花之为苔花的意义就在于盛开极致绽放,正如人生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绽放,尤其是青春少年时期。这个时期恰如花的盛开时节。从这个角度而言,在青春时期及之前,人的生命就是持续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绽放自己的过程,在与自然,社会,他人的交往

之中,持续的建构自己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凸显生命的底色,颜色。 二、生命无轻微。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虽然长得卑微的如米这么小,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依旧能够像牡丹花意义,极致的盛开。苔花如米小是苔花的自然生长状态,自然生命属性,不过,它如牡丹花般盛开是对自然生命的超越。诗人最后两句用了两个很特别的词“如”和“学”。咋一看,以为是对苔花的不懈,殊不知,诗人真正想说的是对苔花的褒扬。也许苔花永久也不能像牡丹花那般绚烂的盛开,但是,苔花自有苔花的美,苔花的美在于精致,(在我

看来)在于或许在别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存有,但是敢于绽放的精神。 三、青春的意义在于尽情的绽放自己,在于勇于超越自我的自然属性,追求生命的内在超越,活出生命的精神属性。细细品来,味从中来。

扩展阅读:人物生平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3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乾隆四年(1739),24岁的袁枚参加朝廷科考,得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相助,得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1743-1745年)、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十四年(1749),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求遗书,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清廷,并作有《散书记》以纪。藏书印有“道素之门”、“百石山房”、“华里神仙”、“钱塘苏小是乡亲”、“此间乐”、“子才一阅”、“随园珍藏图书”、“小仓山房藏书之印”等。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13日),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扩展阅读:人物评价

的清诗研究专家严迪昌先生在《清诗史》中提出“袁枚现象”一词,认为袁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诗人。

关于袁枚的个性,严迪昌先生《清诗史》有极精到的概括,总之一言为“不耐”。他不耐学书,字写得很糟;不耐作词,嫌必依谱而填;不耐学满语,乾隆七年(1742)庶吉士散馆,以习满文不合格放任知县;不耐仕宦,乞养时年仅三十三岁,后再铨选知县,未及一年复归。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f636aec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7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