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乌合之众》书评》,欢迎阅读!
《乌合之众》——一本从名字就表达了作者鲜明观点的社会心理学著作
尽管它缺少论据,反反复复说着一样的观点,有着各种各样现在仍未确定或者已证实为错误的结论,这本书依旧是走进社会心理学不可忽略的、占据重要地位的“著作”。
墨顿说:“《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让它享有盛誉呢?
这就要从第一卷引入的,贯穿整本书的观点——群体理性的缺失说起了。
理性缺失的原因且先不谈,先来研究这个现象本身。也许你觉得没有看这本书前自己就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即使不会如此明确地作出结论,多少也有一些这方面朦朦胧胧的感觉。但这是建立在我们这个先进的时代的基础上,在那个英雄末路,群体刚刚崛起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够明确意识到群体的重要性。勒庞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编书成册,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群体理性的缺失随处可见,从“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对于公众人物的恶意评论、在商家的哄骗之下疯抢商品(即使自己并不需要)等等现象当中都可窥见一二。 群体是由某一个共同的信念或目标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什么可以影响群体的信念呢?主要分为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其实我觉得这种说法也许并不准确,作者的间接因素,实际上是指潜在的,默默的,却对群体有着持续的影响的因素,比如种族、传统、时间等等;直接因素更像是短时间之内发生的,造成的影响或许短暂但非常明显的因素,比如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等等。这些直接因素通常会成为领导者或是有心人“控制”群体的有效途径。 说到这里,我们也应当有所警觉了。不错,在现实生活中,群体受人控制、失去理性的例子早已屡见不鲜,或许有时候我们还会对他们报以嘲笑。然而就像那些落入圈套而不自知的人一样,也许我们正处于骗局之中却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明智。在那个时代,那个人民为了自由而斗争,为了推翻君主专制而流血牺牲的动乱却又伟大的时代,如果有人利用了他们对应得的权利的渴望,利用他们达成自己可耻的欲望,那是怎样的可怕而可悲?他们鼓起勇气冲破旧制度的束缚,努力奋斗,难到只为心中那个他们自以为是自己渴望,实际上是在他人的影响下而形成的理想?放在和平的今天,倘使有人利用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歪曲事实,在我们脑子里植入不正确的目的,我们还傻乎乎地以为这就是自己想要的,为了这个想法付出了我们重要的东西,那该是怎样一种悲剧?上个世纪国内发生的一些动乱,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所以勒庞在《乌合之众》的第三卷就分析了在法治生活扮演者相当重要的角色的几个群体:陪审团、选民群体和议会,用以警醒我们切莫被“自由平等”这种模糊而不确定的概念冲昏了头脑。由于意识形态等等原因,我对于其内容就不详细描述了。不过作者做出的警告和“接下来的时代是群体的时代”这种极有预见性的描述,真切的反映了作者智慧的头脑。 诚如墨顿所说,勒庞确实引起了我们对很多重要问题的思考,但是证据的缺失和部分观点的片面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最后他作出了一系列断言,使他的后继者能够在这些难题上做得比勒庞本人更好”——这样的后继者,我认为罗伯特·西奥迪尼就属于其中一个。
如果说《乌合之众》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视角甚至带有嘲讽地指出群体“就像原始动物一样”的话,那么罗伯特的《影响力》就是深入到群体之中观察,以群体之中每一个“无名氏”行为的内在原因作为研究起点。不得不说,尽管同样是研究与科普类书籍,大量有趣新颖的例证使得这本书的可读性更高,同时也增强了它的说服力。
本书的几个影响个体的因素主要围绕着一个原则:这些因素极具代表性,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判断,在信息量繁复庞大的今天减少大脑的工作。在这六个因素——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爱、权威和稀缺当中,我最想谈一谈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这两个与群体联系最为紧密的因素。
承诺与一致这个影响元素我认为是六个之中最为隐蔽的。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
这也是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的优良品德。为了维持这种言行一致的形象,我们往往会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或者我们已经意识到某件事对我们不利,但是为了我们一直以来的付出,我们会寻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支撑我们的做法。那么这种元素是如何与群体紧密联系的呢?这就不得不说到它的另一种效果——如果一些人对我们做出了一些评价,我们的行为会更加往这种评价靠近。这些结果恰恰贴合了《乌合之众》所描述的,群体的固执和不懂变通和易被煽动。而这种个体的特性能够传播到群体当中,则与另外一个因素有关——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的道理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但作者提到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 “多元无知”。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喜欢观察别人的做法,这为我们的行动提供了捷径。但当所有人都在观察他人的行为,这就出现了多元无知的情况——这在“老人倒地却没有人帮助”这种社会现象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一个人突然的倒地,我们并不知道采取什么措施的时候,会观察别人如何做。但在陌生人群之中,谁都不想让人看出来自己的无措,这种冷静的伪装使得人们互相认为“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因而错过了救助的最佳时期。比起媒体大肆报道的“爱心的缺失”,我更喜欢这种听起来稍显温和的解释,顺便表达一下对媒体这种喜欢把不好的品德加上“中国人”这种限定词的行为的不满(因为其实并不是中国,而是人类的特性)。话说得远了,回到社会认同上来。这种元素让我们向身边的人看齐,这也是为什么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道群体有时会表现出极端的善或者极端的恶的原因——共同的目的埋下了相同的情感种子,在身边人相同做法的正反馈激活下,这种情绪迅速的扩大生长,处在其中,人们会坚信自己的正确性。
社会认同是我认为相当重要的一个使人顺从的方式,细细想来就会发现,其他的所有元素中都有它的影子,它彻底地将分开的个人联系在了一起。这也是《影响力》这本书的精妙之处,书中虽然阐述的是影响个人的内在因素,却处处有着群体的影子。 总的来说,《影响力》是一本让人挑不出什么明显错误的书,尽管有些观点不符合我们平常的认知,但作者也都能自圆其说,而且在编撰的过程中,更加系统而有条理地将这些内容整合。与之相比,《乌合之众》虽然有许多小缺点,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话感”更为强烈——你感觉自己在和作者进行辩论,它内容的整合并不系统,但正是这种没有在一开始给出全部信息的特点,产生了“阅读——提出问题——发现作者的反驳——提出新的问题”的阅读体验,别有一番风味。两本书各有千秋,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一种身处在群体之中的我们,实在是太容易受制于他人,被他人影响了的感叹。但这种影响非要摒除不可吗?未必,归根到底,这些因素是帮助我们快速处理生活琐事的捷径,如果终日将时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终将一事无成。不过说来这种事也是人类作茧自缚,自己制造出的爆炸增长的信息,使得我们更加依赖,也不得不依赖这种途径。所以,只要我们对那些明显有求于我们的人或群体提高警惕,“被控制”实际上不过是为我们减少一些不必要负担罢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6a8ff07f6d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b.html